论语:晏平仲善与人交(5-17)

齐国大夫晏子与人为善,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孔子称赞晏子,目的是希望弟子们向晏子学习,通过成为有道德的人而实现“善与人交”。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现山东高密)人,齐国的贤大夫。
善,善于、擅长。
之,代指晏平仲。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交往越久,别人愈发尊敬他。”
晏子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一生爱国忧民、敢于直谏、作风朴素。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兴盛立下汗马功劳,以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而闻名于诸侯,在百姓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和孔子为同时代人,长孔子27岁,孔子非常佩服晏子。
关于本章句读,有人认为应断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善”应解释为“善良、善德、品德淳厚”,与“恶”相对,整句则应理解为晏子具备善德,与人交往,时间越久,别人就越尊敬他。
善于交往、以善德交往,都不影响对晏子良好道德的称赞。《史记》《晏子春秋》都记载了有关晏子的言行,是我们了解其良好道德修养和高超治国才能的重要材料。
《晏子使楚》就充分体现出晏子善于处理外交事务的高超才能。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他是齐国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想要羞辱他,于是想了好几种办法。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为羞辱其身材矮小,便在大门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得带着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时,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无德无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德无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我是最不贤、最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楚王设宴款待晏子,喝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卫士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什么人?”卫士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是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还有节俭治国、仁义居家的善德。从以下三则可见一端:
《史记》称晏子“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给他,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坚辞不纳。
晏子的车夫有一天回家时,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虽然身高八尺,只不过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求上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第二天驾车的姿势都改变了。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觉得奇怪,问明原因,便决定培养他。车夫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圣人强调交往的原则是“亲仁”,要注重“择其善者而从之”。同时,作为交往的双方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做到用“恕己”之心“恕”人,以宽广的胸怀、温润的情谊、真诚的心态去善待他人、尊重彼此、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才可以长期维持并获得尊敬。
“善与人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很难。“久而敬之”是一项交往原则,也是一种交往品德,更是一门交往艺术。朋友之间的交往,相互尊敬是前提,持之以恒、发自内心的“敬”是友情长久的根本保证,也是人际交往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