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心的声音
我们常常强调做事用心的程度,避免投机取巧;迷茫无措的时候告诉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follow your heart。
历史上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都认为心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源头,它们赋予了心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个共通的理念。
我们喜欢用“发自内心”表示诚恳;用心灵契约表示最虔诚的誓言。学会学了“扪心自问”,用“灰心”表示意志力消沉;用“心胸开阔”形容一个大度的人。
从古时开始,人们就认为一个人智慧和道德都和心有关;情绪和精神状态也和心有关。心可以指身心,甚至超越身心。
只是站在人体科学的角度,心脏到底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它是否真的与情绪有关?
心脏相比于体内的其他能量中心的确是一个特殊点。梵文典籍中提到,心轮位于人体七脉轮的中央,在心脏附近,是一个关键的能量中心。
心轮是人体内细微能量涡流最集中的地方,被认为是身体和更高层次存在的连接点。
这种看法在很多不健全的古典医学理论中都出现过。经过了无数完善与改进,如今的现代科学仪器已经能测量到经穴的存在。
由英国御医哈维博士开创的现代医学,冲淡了多年来人们对“心”的重视程度。
心脏被视为纯粹的人体架构中一个零件似的内脏器官,尽管是人体内必须的装置,也会出故障。人们对心脏的修复治疗也类似于机械修理:清除栓塞、加润滑剂,或者换个心脏。
不过心脏的确不是一个单纯的部件。
心脏本身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脑的神经运动,同时也可以相对独立于各种外在的控制,按照自己的节奏跳动。所以移植的心脏虽然没有和神经紧密连接,但运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既然心脏可以在接收脑部和其他身体讯息的同时相对独立运作,也就代表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部件。
在1991年,加拿大的阿默博士提出了“心脑”的概念。
阿默博士在研究中发现,心脏中的神经细胞数目,和大脑中掌管情绪和一些基本行为反应中的,低等中枢的神经细胞数量差不多。
它里面的神经细胞可以接收大脑的命令,同时还能影响其中的杏仁体、丘脑、皮层等脑内结构,甚至还能反传达一些指令给大脑。研究员发现,心脏对脑部的干预,最常出现在大脑中处理情绪和行为的区域。
“心脏似乎有自己的头脑。”当面对新的环境和需要处理问题时,心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作出的选择和行为都和心脏密切相关。
也就对应了一句俗语“听从内心”。
大脑拥有智慧,心脏也有,心脏影响脑部的各个神经中枢构成了人的情绪和行为基础。
在母亲腹中,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头脑是由内而外逐渐形成的:先形成脑部最基础的脑干,然后是杏仁核、海马体、情绪中心、最后才是负责思考的部分。顺序是先有情绪后有的思考。
这个发育顺序也符合孩子的行为。在学会理性思考之前,每个孩子都是靠直觉和情绪做决定的,思考是更高级的脑部活动。
心脏引导我们的情绪、反应、直觉和自我觉醒,这是一种本能。
所以当心脏用自己的智慧影响身体,它的作用也是帮助这些器官调节机能、恢复最初的常态。
我们大脑的运作逻辑,是线性的、推论的方式(所谓的理性)。大脑把各种信息拼凑在一起然后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做出下一个决定。所以每一个念头都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经验和条件的制约。
而心脏对讯息的处理方式是直接的、直觉化的(第一直觉),可以随时迎接新事物的到来。
可以这么理解,心脏的思考方式更原始,大脑的思考则是更复杂、更有难度。
人类的进化是文明的进化、大脑的进化,缜密的逻辑和经验推论当然重要。
可当你处于一个无法用经验解决的情景之中,突破和变革靠的是直觉。很多时候心更知道你想要什么。而综合了各种环境因素和经验公式的大脑,可能会蒙蔽你的核心需求。
生活中的我们被各种环境因素烦扰,无法时刻清醒。眼下需要什么、身体需要什么,你都知道吗?
或许现在你只需要回家躺一会;或许你的身体早已发出让你减肥的信号;或许你明明知道自己该在空闲时间运动、读书,或是学一门乐器、舞蹈充实自己,可终究开始没有做。
或许,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去做。
身体与人生一样,都主要不断观察与注意。了解自己缺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当看得清自己的目标,知道下一步走向何方,大概就是远离焦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