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存金 | 首部高校《中国民族史》教材的编撰历程
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昆明,在视察云南大学时,指示历史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应注意地方特点,重视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云南大学历史系方国瑜教授秋季学期即开设了《云南民族史》的课程,江应樑教授开设了《傣族史》的课程,杨堃教授开设《民族调查方法》的课程。1955年,方国瑜已编写70余万字的《云南民族史讲义》。1959年经高教部批准,云南大学设立中国民族史专业并于9月开始招生。1960年,由方国瑜与江应樑二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民族史讲义》油印成册供教学使用。1961年4月,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在京举行,王兰馨、方国瑜等受云南大学指派参加会议,会议为期两周,历史组的讨论涉及一项议题就是民族史专业的教学安排,方国瑜教授谈了编写“中国民族史”教材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史应当讲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历史。这个看法在民族史小组讨论会上大家都同意,并决定由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中国民族史课程,各校自编讲义,先试用一二年,再提供给别的学校做教材。方国瑜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开出云南民族史和东南亚诸国史课程及编撰出相应的教材得到国内学术界同行的肯定和称赞。
1964年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云南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民族史》被列为高教部文教推荐教材,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该工作被迫中断,1983年10月才又重新组织写作,被列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方国瑜教授担任顾问,江应樑教授任主编,12月23日,方先生就《中国民族史》的编写工作与江先生长谈两个小时,后突发疾病而去世。此后历经4年,书稿编撰完成。1988年11月11日,江先生亦突发疾病离世,此后在副主编林超民教授的主持下,该书于1990年由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荣膺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江应樑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计112万字,撰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清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族时,亦没有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论。
各民族和由众多民族组成之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我国今天的疆域也是也是历史上疆域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在探讨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疆域时,应与今天的版图相区别,不能将其二者相等同。方国瑜教授在1963年提出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贯穿于《中国民族史》的写作中,该书着眼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不为历史上的暂时分裂现象所左右,坚持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国民族国家,在整体之中,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边疆民族地区尤为显著,少数民族地区曾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发展整体的一部分,王朝史不等于中国史。
《中国民族史》按照历代王朝发展顺序来叙述各民族历史,是因为王朝更替与少数民族政权兴衰是相互影响的,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中国民族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个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在阐述各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时,该书不以某一王朝兴衰分割各民族的历史,并较为完整地叙述了各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科学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民族史》的编撰和出版不仅是推动民族史研究深入开展的“引玉之砖”,更是方国瑜、江应樑、杨堃、徐文德、林超民、方慧、刘小兵、董咸庆等几代学人长达四十年的实践,呕心沥血为之付出的结晶。此后王锺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了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思想,与江应樑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可谓互有侧重,各有千秋。云南大学历史系的编写人员对南方民族史尤其是西南民族史有着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基础,在书中有着充分体现。转眼又快30个年头过去了,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我们回顾这段编撰历程和品读这部书稿时,不仅缅怀前辈学者们奠基的辛劳,更赞叹中间蕴含思想和理论的博大精深。
拓展阅读:江应樑先生及其著作
江应樑 (1909-1988)原籍广西贺县,出生于昆明。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史学家、教授。1948年后一直任教于云南大学。著述甚丰,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摆夷》、《摆夷的经济生活》、《摆夷的文化生活》、《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傣族史》、《百夷传校注》、《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边区土司区摆夷采访记》、《滇西土司区诸族图说》、《暹罗史初稿》、《西南民族史大纲》、《彝族社会》、《二十四史中有关云南民族史料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关西南中南少数民族著述摘要》、《边疆行政人员手册》、《大小凉山开发方案》、《腾龙沿边开发方案》、《思普沿边开发方案》、《云南边疆建设首要问题》、《江应梁民族研究文集》、《从昆明至南峤途程记》、《战地黄花集》、《大观楼长联集释》等,主编《中国民族史》(上中下),发表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