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会直击|“都挺好”的中海地产,“不惑之年”谨慎持重
谈及中国海外发展(以下简称“中海”),业内对其印象无外乎是利润高、负债低及以稳为重的经营逻辑。
1979年成立的中海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处事也愈发稳重,性情也更为温和。在“小辈”们纷纷立下壮志奔向规模“战场”时,中海这位行业“长者”虽曾表露对规模的渴求,但始终谨慎地控制着目标销售增长率。
1
利润为王
“规模对我们来说不是特别追求的目标,我们也不一定特别看重排名,但为了净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所需要的规模增长是必须的。”3月20日召开的业绩会上,中海主席兼行政总裁颜建国如此为利润和规模排了主次能级,这也与中海管理层在一年前的业绩会上所强调的“无效的销售没有任何意义”一脉相承。
“利润总额应该是由我们的利润率乘以我们的规模。”彼时,中海管理层曾给出这样一个针对效益的公式,侧面反映出中海“好中求快”的发展策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年时间,中海物业合约销售额同比增长29.8%至2018年的3012.4亿港元,对应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2%至1593万平方米,相比同期权益合同销售额已迈入5000亿元门槛的碧桂园,亦或是融创、万科、恒大,中海规模实属第二梯队。
2019年,中海提出的销售目标为3500亿港元,同比增长16%,对比公司2019年预计6955亿港元的可售货值来看,这一目标并不算高,去化约50%就能实现。颜建国坦言,该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对于今年市场将趋于平稳的判断及目标完成度的确定性。
运筹帷幄之中,“稳健”之道隐现,不过,同行大型房企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对于中海来说,或也意味着其面临着净利润被超越的压力。比如,恒大披露业绩预告显示,其2018年核心业务净利润将同比上涨超90%,据此估算,恒大2018年的至少约为770亿元,而截至2018年底,中海的核心净利润仅同比增长8.3%至370.9亿港元,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上升同比10.1%至449亿港元。
对于净利润和收入增幅的缓慢,颜建国回应称:“由于结算的原因,我们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是由上(前)几年转换来的,上(前)几年我们的销售速度增长没有那么快。”
公式的另一边,中海2018年高达26.2%的净利润率依旧让众多房企望尘莫及,比如2017年,恒大净利润率分别仅为11.9%。
“在未来,我们仍旧希望在规模方面,特别是在净利润规模方面,中海仍旧是行业的前列。”虽盼望殷切,但颜建国在业绩会上并未进一步透露前列的标准。
2
财务稳健
一切扩张的基础是财务结构的牢固,中海深谙其道。截至2018年底,中海回款2726亿港元,回款率达90%以上,持有现金1005.6亿港元,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和应付票据分别为146.3亿港元和162.8亿港元,净借贷比率为33.7%,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4.3%,期末资产负债率59.5%。
或也是因为中海财务指标的稳健,中海融资的合作名单不断壮大。1月24日,中海宣布,与20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300亿港元五年期定期贷款。虽然该次借贷的具体利率并未公布,但就中海此前融资历史来看,比如其在2018年10月发行的规模为35亿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4%,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融资成本或持续维持较低水平。
有银两加持,中海拿地力度不减。2018年,中海在中国内陆28个城市和香港新增63幅土地,新增总楼面面积1764万平方米,总地价1443.2亿港元,其中,底价获取13幅土地,占年度权益总底价的21%。截至年底,中海系列公司土储合计达9144万平方米,其中,港澳及内陆一二线城市占比76.7%。
“希望至少我们买地的量还是要超过销售的量。”中海管理层透露其拿地策略。
在以90%资源聚焦住宅开发主业的基础上,中海也在探索收入多元化的可能性,其表示将以10%的资源投入商业与创新业务。据悉,2018年,中海投资持有商业物业营收达40.6亿港元,同比增长38.1%。中海表示,未来五年,其投资持有商业物业总营收预计突破100亿港元。
事实上,中海还在业绩报中透露,截至2018年底,其系列公司持有并投入运营的商业物业总面积达409万平方米,包括42栋写字楼,是内陆最大的单一业权写字楼发展与运营商。
“住宅产业是我们的今天,持有商业是明天,创新业务是后天。”中海管理层指出,不过,就创新业务而言,该部分距规模性盈利还很遥远。据了解,2018年,中海围绕房地产开发拓展的新业务共有13个新项目投入运营,涵盖教育、养老、物业3个行业12种业态,运营面积在35万平方米以上。
显然,步入不惑之年的中海,一方面操持着老“家业”的发展,另一边也在寻求新“生意”的机遇。业绩各方面“都挺好”的中海,还在路上。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