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女轻男” 的干燥综合征
四川 成都市 / 孙清廉
“重女轻男” 的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汗腺等外分泌腺为主,以口、眼干燥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老人与小孩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三,而且有明显的“重女轻男”倾向,女性患者大约占90%。干燥综合征起病缓慢,呈慢性过程,不容易引起患者的注意。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近年发现本病并不少见,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除累及外分泌腺,引发干燥性角膜炎、结膜炎、口腔干燥症状外,也可侵犯肝、肾、肺与淋巴组织、血液系统等。患者症情严重时,口腔干燥常会影响咀嚼,需要饮水帮助才能吞咽食物。味觉减退,黏膜发炎或溃烂,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严重,或有口臭表现;眼睛干燥泪少,有烧灼感或砂粒样异物感,眼痛、眼痒,甚至出现角膜溃疡;鼻腔干燥,可引起嗅觉不灵,流鼻血;咽喉干燥,常出现声音嘶哑、干咳;食道干燥,进食困难,吞食疼痛(要与食管癌鉴别);皮肤干燥则皮肤发痒、无汗、皲裂,或呈慢性皮炎变化;阴道黏膜若出现干燥萎缩,分泌物减少,则出现性生活疼痛,并易继发霉菌感染。
80%的患者还常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容易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用一般止痛药物无效,还可能并发肺炎、肾炎、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等。患者对青霉素、巴比妥类药物还容易产生过敏。
总之,凡长期出现口、眼干燥,或伴有不明原因关节疼痛的中老年妇女,应特别提防本病。唇黏膜或唾液腺活组织病检是唯一敏感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免疫学自身抗体SSA、SSB是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标志物,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症状、防治并发症为主要治疗原则。如用人工泪液滴眼缓解眼干;用茶水、白开水湿润口腔,咀嚼口香糖、使用口腔清洁剂有助于刺激唾液腺分泌和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预防与及时治疗口腔感染;鼻腔干燥宜用生理盐水滴鼻。对伴有内脏损害或有严重疼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较好功效。
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笔者就曾治疗以眼睛干痒疼痛、泪水减少,与阴道干涩、性交疼痛为主要表现的4例患者,取得了较好功效。中医认为,本病总的病机是“燥胜则干”。从受损的部位看,主要是燥邪损伤肝、脾(胃)、肺、肾之阴,导致五脏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或因情志不遂,五志化火,肝气郁结;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血瘀阻络,耗伤阴血。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有外燥、内燥之别,但以内燥为多。外燥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分之后,燥金主事,气候干燥,津液容易受损,此为外燥。内燥主要是五脏阴亏,精血不足,口、鼻、咽喉等清窍失于濡润,或久病瘀血阻络,血行不畅,累及皮肤黏膜与关节肌肉,甚至深入脏腑而引发。
“燥者濡之”,燥结阴亏血少、不能濡养润泽,理宜养阴,故本病应以“滋阴救液”为主要治疗大法,并根据不同的病机而施以养血补肝、益肾滋阴、养胃生津、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活血化瘀等不同法则。根据笔者经验,并结合有关报道,可分三型治疗。
1
肺胃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咽干口燥、口渴口苦、声音嘶哑、干咳少痰,甚则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咀嚼出现吞咽困难,以及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等症状,或伴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少津干裂,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润燥、益肺养胃、生津止渴,方用沙参麦冬汤、桑杏汤、百合固金汤、润肺饮等加减。
基础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百合15克,山药30克,天花粉3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黄精12克,甘草6克。
此外,石斛、天冬、生地黄、玄参、白芍、地骨皮、川贝母、桑皮、百部、桔梗、阿胶(烊化)、火麻仁、知母、黄芩、黄连、陈皮、茯苓等常随症加减。
2
心阴亏虚型其症表现为口干舌燥、心悸怔忡、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动则气喘、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舌有裂纹,脉细数或兼有结代等。治宜气阴双补、养心宁神,方用天王补心丹、生脉散、炙甘草汤等方加减。
基础方: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麦冬10克,太子参12克(或人参6克),沙参10克,五味子6克,茯苓6克,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炙甘草6克。
此外,丹参、玉竹、百合、天冬、龙眼肉、山药、黄精、山茱萸、阿胶、夜交藤、远志等多随症加减。
3
肝肾阴亏型多表现为口、眼干燥,牙龈萎缩、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阴道干涩、外阴萎缩、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耳鸣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益肾补肝、滋阴润燥,方用杞菊地黄丸(汤)、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方加减。
基础方:熟地黄3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菊花10克,地骨皮10克。
此外,补骨脂、莬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女贞子、肉苁蓉、龟胶(烊化)、鳖甲胶(烊化)、黄柏等常随症加减。
若出现痰瘀阻络、筋骨失养、关节疼痛者,则用上方去地骨皮、丹皮加杜仲、桑寄生、威灵仙、当归、黄芪、地龙、桂枝、牛膝、红花、嫩桑枝、土虫、秦艽等舒筋活络、益气养血之品治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文作者:孙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