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之流

东汉时期,魏伯阳(西元100-170年)依据黄老学说、易经理论以及五行相类等思想,参考了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著《周易参同契》三卷。因“恐泄天之符”,故书中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其不但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也为西方之炼金术与荣格分析心理学提供了极大之借鉴。

魏晋时期,道教进一步分化。东晋茅山道人葛洪(西元284-364年)将道教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时老庄玄学盛行,进一步促进了道教理论之发展。晋哀帝兴宁二年(西元364年),上清派祖师杨羲(西元330-386年)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西元424年),寇谦之(西元365-448年)自称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遂献道书于太武帝,倡改革道教,主张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乐章,建立诵戒新法;次年,太武帝亲至道场受箓,并建新天师道道场。

而在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西元406-477年)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与陆静修之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得以全面系统化。南朝梁时期,茅山派大宗师陶弘景(西元456-536年)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光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后世之道门正统。

虎溪三笑图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此时距离佛教东传尚不久远,任继愈先生认为,佛教初来中土时,为扩大影响力,有意与道家(道教)保持一致,早期甚至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如北魏僧人昙鸾曾师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甚至后来唐代佛教禅宗思想之确立,也受到了当时皇室推崇道教与老庄思想盛行之社会背景的影响。(任继愈。《文史知识》经典文章回顾:道家与道教。http://book.ifeng. com/special/ wenshizhishi/detail_2012_07/26/16320168_1.shtml。)

隋唐时期,道教最为兴盛。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此时茅山派青霞子(本名苏元朗,生卒年不详)开启了内丹学说,对后世道教影响较大。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大力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朝廷搜集魏晋时期隐流、秘传之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致力于剔除天师道中的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实现对道家之回归。

盛唐时期,高道辈出。孙思邈(西元541-682年)及其《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之发展,李淳风(西元602-670年)及其《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之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之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而赵坚之《坐忘论》、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西元639-727年)作序之《天隐子》、吴筠之《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与《宗玄先生文集》、以及晚唐杜光庭之《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中晚唐与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兵祸频仍,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

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之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而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之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宋太宗御赐“希夷先生”陈抟(西元871-989年)与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西元983-1082年)等真人之发扬而广为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而张伯端之《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南宋时期,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此时道教支派进一步细分,衍生出了江西南丰王文卿(西元1087-1153年)之神霄派、河南开封宁全真(西元1101-1181年)之东华派、江西南昌雷时中(西元1221-1295年)之天心派、福建建宁黄舜申(西元1224-?年)之清微派和江西南昌何真公(生卒年不详)之净明道等新道派。此外,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遇成吉思汗于中亚,成吉思汗与其言谈甚欢,呼其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西元1277年),忽必烈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此时,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而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之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

明朝以后,道教新的支派甚少,但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之态度。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建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并于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正式罢黜元朝所授予之龙虎山张氏子孙的“天师”称号,分道教为北全真、南正一两派分别管理。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西元1248-?)极为尊崇,并于永乐十年(西元1412年)在武当山之巅天柱峰上敕建太岳太和宫;全真派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西元1359-1410年)鉴于正一道教徒多行不轨,遂效仿全真派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

据《明史》,第四十六代正一真人张元吉:

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死刑。

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曾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而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藏传佛教。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之角度出发,对道教之抑制稍微宽松;乾隆时,藏传佛教被奉为国教,道教正一教主之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之地位更是江河日下,贡献也日益稀少,其中,娄近垣(西元1689-1776年)是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而在全真派,龙门派王常月(西元1522-1680年)提出了“戒行精严”之修道思想,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苏。清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之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

民国时期,最著名之道教学者是全真龙门派居士陈撄宁(西元1880-1969年),其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神仙学”理论,意在促进道教与时俱进。而另一方面,民国政府取消了正一真人之封号与财政支持,且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民国十六年(西元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再次沉重地打击了张天师,导致正一教衰落得无以复加。

1949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西元1904-1969年)随蒋介石东渡台湾,但因始终怀念龙虎山,故临终犹嘱后人要重振“天师府”,希望祖国能够统一。如果从张天师家谱来看,张恩溥在历代天师中算是英年早逝了,大约是水土不服吧。张恩溥病逝于台湾后,由张姓在台族人、江西籍立法委员推选张源先(西元1930-2008年)继任代理掌教,随后张源先在南投县国姓乡另建天师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政权后,江西鹰潭龙虎山天师府已无天师之职,后有张恩溥外孙鲁金涛改姓张氏并主持龙虎山道务,张恩溥弟之孙张继禹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源先去世后,第六十四代天师之职由谁袭承曾引起诸多争论。2009年6月10号,张道祯宣布承袭该位,同时得到台湾内政部门确定,大陆大概是为维稳未做干涉,这使得天师之争终告结束。

江西鹰潭龙虎山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文革”时期,道教遭受到极大之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部分宫观得到修建。

(0)

相关推荐

  • 道教发展史

    道教发展简史 首先明确一点,道家不等同于道教.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也是九流十家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而道教是唯一中国原生宗教.那些穿着道服,做法事的道士们类似于基 ...

  • “道”的最高体现为“德”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若论及道 ...

  • 道法自然三教合一,八段锦六字诀的传承故事江湖隐现

    上回书讲到,昙鸾法师拜师道教茅山宗祖师陶弘景,学习养生长寿之术.返程途中遇到佛教高僧菩提留支,幡然悔悟,烧毁仙书,重新皈依佛门.这里面有没有八段锦和六字诀,先按下不表. 即使在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这事 ...

  • 西游奇谈之三:正一道和全真道

    道教恐怕是全世界最本分的宗教,低调而绝不张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在华人圈里才有所传播,即是在中国内陆,和高调而四处扩张的佛教相比,存在感也很低. 正因如此,民众对道士的印象往往是建立在影视剧的基础上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九:仙山道观

    中国道教之十九:仙山道观 (1)神仙境界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 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无极大罗天.三清天.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八:仙道文化

    道教的常念圣号是: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 (1)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七:玄道影响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六:神仙谱系

    中国道教之十六:神仙谱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 ...

  • 中国道教之源

    前神话时代 神话时代之前,天地一片混沌,盘古尚未醒来,天地不分,阴阳不明,宇宙处于无极状态.如果按神话小说家之套路,或许这时候盘古正在沉睡中或成长或修炼,而上古神兵盘古斧也正在自我锤炼,只待盘古醒来. ...

  • 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之说

    佛教虽然在汉代就进入中国,但与中国本土文明冲突太过严重,与儒.道观点完全不同,因此直到西晋末年,汉族政权都有汉人不得出家为僧的禁令. <通鉴·晋纪·成帝咸康元年>中有这么一段话:"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四:道教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道教之十四:道教在国外的传播 (1)日本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其古代文明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化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过重要作用,道教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三:现代道教

    中国道教之十三:现代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二:明清时期的道教

    中国道教之十二:明清时期的道教 道教与佛教一样,自明朝开始衰败过程.关于它的总特征,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集体撰写的<中国道教史>中是这样概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