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输在起跑线上,却率先冲过终点!育儿智慧,一生受用!

“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的焦虑,来自越来越多底层的普通家庭:还没起跑,就差人一大截!孩子,你拿什么资本往前追?

的确,当你欣喜孩子会开口背唐诗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飙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当你正绞尽脑汁为孩子争取入学名额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考虑的是要不要出国呢……

现实很残酷,社会贫富差距,真的同时拉开了下一代的人生距离吗?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今天,诺妈要给各位宝爸宝妈讲一讲“曾国藩”,在这位晚清重臣的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很多育人育己的智慧。就像一位老和尚对小沙弥说的:“心可以变得很大,装下千厦万厦;心也会变得很小,放不下一粒尘沙。”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心明了了,不再焦虑,前方的道路也就看清了,再往下走,或许就能越走越宽……

(一)  曾国藩:我就是一个笨小孩!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这么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而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放的也是一本《曾文正公全集》,平日最爱翻阅的也是这本书,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以己之力,力挽狂澜,扶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又平稳度过了好些年。关于曾国藩在政治上的成就,我们暂且不做讨论,单从他自身的学习成长,有很多值得我们为人父母学习的地方。

当现实拉开了孩子的起跑线,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焦虑:我没有殷实的家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我的孩子也没有卓越超群的才智,他的未来会怎样?

曾国藩告诉我们:我就是一个笨小孩!并且来自农村!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民家庭,来自湖南长沙的一个小农村,那儿虽然环境不错,山清水秀的,但是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可想而知,在晚清时代,乡村角落的生活环境,无法给曾国藩良好的见识。

曾国藩也没有强大的文化基因,祖辈务农为主,祖父曾玉屏发愿要让曾家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开始读书,一生考了17次秀才,直到43岁,才勉强考上秀才。

而曾国藩呢,在才学平平的父亲指导下,也是前后考了7次,才终于在23岁那年考中秀才,并且还是倒数第二名。所以论智商,曾国藩也只属于中等水平。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资并不聪明,家境并不优越的小人物,最后凭借着自身一股韧劲,考进士,入翰林院,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最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这样的成就,源自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就是用“笨拙”鞭策自己,成就了自己的“聪明”。

俗话说“笨鸟先飞”,曾国藩靠着一股子“笨劲”,走上科举之路。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不讲究技巧,不寻思捷径,曾国藩认着死理,勤奋学习。

“笨拙”的方法带给曾国藩的好处,不仅仅是培养了他踏实、坚韧的精神,也让他不留死角地啃透知识,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相比聪明的人,曾国藩的起跑线明显落后一大截,光考秀才就是9年,但是自从他考进秀才之后,第二年就进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这些,得益于他打下的坚实基础。那么那些比他早考入学的聪明同学呢?后来都没有一个人考出举人!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否为他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普通家长,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实力,那么先把焦虑放一放,把攀比放一放,先把关注度放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

孩子的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赛跑,一开始领跑的,不一定最先冲过终点线。始终注重过程,坚持不断地奋力前行,终会到达属于自己的终点。

(二)  曾国藩身上,值得我们学的3点育儿经

“富不过三代,盛不过三代”,这句话好像成为很多官宦家庭的咒语,但是曾国藩却打破了这个魔咒。纵观曾氏家族,两百多年来,后代子孙非但没有“败家”,却出了很多人才: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家教,有这么3点育儿观,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

1、长效的亲子沟通

可以说,曾国藩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忙人,一生一心想的都是国家大事,但即便如此忙碌,他也不忘为人父亲的职责。30年时间,前前后后写了1500多封家书,光《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的,专门写给儿女的书信就有一百多封。内容很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

我们总说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其实很多都是缺乏亲子沟通引起的。小时候,孩子会因为想引起父母注意故意捣蛋;而长大后呢,孩子会因为长期缺爱而叛逆一意孤行。快节奏的生活下,父母真的很忙,但再忙也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聊一聊,只有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求助于父母,很多亲子矛盾,也便迎刃而解。

2、“勤俭”主义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虽然权高位重,但一生至简,吃的、用的、穿的,一切从简,自己能做的事儿,一定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也是这么教育子女的。虽然是高官的子女,但是与普通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区别,该打扫的庭院自己打扫,该洗的衣服自己洗,该倒的马桶也得自己倒。即便当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其权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总督府里,你能看到的依然是一家人忙忙碌碌、自力更生的身影。

用曾国藩的话说,孩子如果从小养尊处优,学会对仆人呼来喝去,长大后也不会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更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变数。

过于疼爱孩子,或许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总想着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生怕委屈了孩子。孩子身上的脆弱,很多不就是物质世界带来的问题吗?

3、自由择业

曾国藩虽然一生逐鹿政治,从秀才出发,一路坐上两江总督的位子。但是他对孩子职业教育,却非常开明,不止一次地明确告诉孩子:“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所以,他一生也没有让长子曾纪泽去考科举。

读书为什么?为明理!曾国藩在教育上不报功利思想,他对孩子的要求是,不要去注重外在的东西,修炼好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去踏实去努力。曾氏后人中,很多都是跟着自己的兴趣择业,做科研、做实业,做学问,在另一个领域,收获充实和成就

我们总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当学习压力、竞争压力、择业压力摆在面前的时候,兴趣往往选择绕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就,外在的?内在的?这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好好深思。

曾国藩,是一个普通人,却也是一个不凡之人。对于他所取得的成就,这不是一条可复制道路,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