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常用两味药告诉你,不是茯苓不是薏米!
提起祛湿,很多同学以为就是茯苓,薏米这些,其实不对。中医祛湿很复杂的,不是一两个药就能治疗。中医一般祛湿之前,会看湿邪在哪里!?
所以中医常用三焦划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膀胱大肠。
对于脾虚湿邪可以用茯苓薏米;如果湿邪在上焦,肺,头面,常用芳香化浊法,比如藿香佩兰苏叶白芷等,芳香化浊祛风胜湿办法。但是由于这些味道太浓,泡茶喝不太合适,所以中医制作香囊也有作用。但是也有喜欢泡茶喝的以上药物就不合适了,用什么呢?
我在读《湿热条辨》看到其中清代中医大师王孟英点评注解当中提到:余谓叶讷人《医案存真》载其高祖天士先生案云∶天气郁勃泛潮,常以枇杷叶拭去毛净锅炒香,泡汤饮之,取芳香不燥,不为秽浊所侵,可免夏秋时令之病,余则建兰叶、竹叶、冬瓜、芦根,皆主清肃肺气,故为温热暑湿之要药,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若别药恐滋流弊,方名虽美,不可试也,而薄滋味,远酒色,尤为要务。
那么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天医星叶天士自己经常用枇杷叶去毛,炒香,泡茶,可以避免夏季感染湿邪,预防湿邪。另外建兰竹叶冬瓜芦根这些也能祛湿。另外还当然还得忌口清淡饮食,不喝酒,这忌口很重要。
所以茯苓薏米虽然祛湿,但是不能三焦湿邪都可以祛,预防办法还是枇杷叶之类效果好。这是清代名医温病大师叶天士办法,因此推荐给大家的夏季饮品!
枇杷叶一般认为是治疗咳嗽药,怎么能祛湿呢?我们看一下传统中草药典籍记载如《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啘,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其实以上这就是中医理论指导结果。枇杷叶能清肺降气止咳,清肺就是清肺热,降气能降肺胃,因为肺主呼吸又肃降,恢复肺的功能就可以祛湿,肺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主通调水道,又是水之上源,所以这里枇杷叶并无利水祛湿功效,而是通过调节肺功能,才有的作用。
湿邪在上焦都有哪些症状呢?
比如喉咙常有痰,伴有呃逆甚至嗳气,面部痘痘,舌红苔腻,这种就是枇杷叶适应症。最最适合大家饮用!
好了不叨叨了,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湿热上焦人群!
接下来介绍另一湿热邪气常用一味药,就是土茯苓。她一身上下湿热都可以祛。大家知道湿热可以引发瘙痒等皮肤病,也能引发各种妇科,男科炎症,包括痛风,尿路感染,下肢疮疡等等。一般湿热分三焦治;有的问什么是上焦下焦;其实很简单,就是上焦指的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膀胱外阴肠道等;但是这个药上中下焦所有湿热都有效果。
南方人喜欢用,相信他们也不陌生,他们常拿来养生煲汤,尤其广东人经常用来煲土茯苓大骨炖冬瓜等。何为土茯苓,就是跟茯苓差不多,也能利水,可惜不如茯苓作用多,因为茯苓还能安神,这是土茯苓不如茯苓地方;但是土茯苓作用虽然少点,但是专一,所以清热解毒祛湿是其特长。一切围绕湿热疾病都可以运用上边讲了不重复了。
土茯苓有很多名字大家看一下: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硬饭、冷饭团、仙遗粮等,从名字当中带有粮这个字判断;可见古代都把她当做粮食,因为其药性平和,没有副作用,广东人传统煲汤也是有根据的。作为用药来说,本草纲目总结比较好,其中一段说: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总结其功效: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痛风,首用土茯苓,因为土茯苓既能清热利湿,也能解毒治疗筋骨疼痛。利水就能排尿酸,解毒消肿作用正好符合痛风肿胀疼痛发红。
朱良春泄浊化瘀汤汤(痛风方)
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律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解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由于土茯苓药性平和,因此用量必须大,我一般起手30克为小剂量,中剂量60克——90克,大剂量120克。我不用大剂量原因主要这个土茯苓切片之后蓬松体积较大,因此我采用小剂量配合其他药物;如果大剂量必须另外减煮方可。大剂量者历史上有个治疗头痛方,牙尖茶,《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头风神方用100克。彭坚教授曾用本方治疗一例头痛用了120克土茯苓;十剂顽固性头痛治愈,其中土茯苓是主药,而且大剂量特点。原本我以为治疗下焦为主,没有适当加减一身湿热也能治了。
头风神方: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土茯苓120克、川芎10克、辛夷5克、细茶5克、玄参24克、蔓荆子10克、天麻10克、防风10克、黑豆15克、灯心3克、双花15克。
由于土茯苓解毒作用,早在古代用于治疗梅毒,现代研究治疗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为1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日为1疗程。
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治疗颈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
治带下:土茯苓30~50克,白糖(或红糖)适量。土茯苓与糖加水2碗半,煎至1碗。日1剂,饮服。功能清热除湿。主治妇女湿热内蕴之白带过多。
另外土茯苓报道还可以治疗布氏杆菌,近期甘肃西北等地出现的传染病,可以用下方试试治疗慢性布病:
土茯苓1两,防风1钱,木瓜、没药、当归各3钱,金银花4钱。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10天为一个疗程。隔5~7天继续服第二个疗程。
我在临床常用痛风,男科,妇科,湿热型关节炎,或者关节积液,加用土茯苓效果确实。另外顺便提醒一下,这土茯苓不像其他药物有特殊味道,基本没有什么异味;可以单独运用,当茶饮,对于湿热体质平时可以多多饮用,煲汤广东就是例子,因此要大力推广。
最后说一下禁忌,对于阴亏要慎用或者禁用,因为利水毕竟伤阴,还有因为土茯苓清热解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人群也得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