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发展迅猛,保险公司赚得却少了,险企的下一个盈利点在哪?
“平安的保险太贵了!友邦的保险太贵了!”这可能是不少消费者脑海中的印象。
现在,这种情况似乎也出现了拐点。
最近五、六年间,国内保险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无疑是健康险。
2020年,行业人身险保费规模3.3万亿,其中健康险8173亿。
虽然绝对规模上健康险还比不上寿险,但在过去9年间,健康险增速均高于寿险,复合增速达到32%。
2010年时,健康险规模占比只有6%,到2020年已经达到25%了。
在所有健康险种类中,重疾险和医疗险是最为普遍的。其中重疾险占主导地位,医疗险逐渐崛起,其他险种尚处初阶。
人身险的种类
在互联网保险的冲击下,出现了很多极致定价的健康险产品。
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定价较为激进,相同形态长期重疾险产品价格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甚至可以便宜20%以上。
此类产品由于价格便宜,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但对保险公司自身而言,其新业务价值率低,盈利性较差,并非长久之计。只是中小保险公司抢占市场初期的激进之举。
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率
在信息透明化的互联网时代,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高性价比健康险产品刷屏,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终于也坐不住了,也开始在形态和价格上让利于消费者,比如平安福20要比平安福19II降价2%左右,平安福21又比平安福20降价5%左右。
虽然和中小保险公司的重疾险相比还是贵,但和自身纵向比较,还是有明显让步的。
这势必会造成这些大型保险公司的价值率下降,盈利空间缩减。
上市险企新单价值率下降
此外,近年来广为人知的百万医疗险,也出现了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百万医疗险,无论是保障内容,还是产品价格,都大同小异。产品很容易被跟进和复制。
在同质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之间容易陷入“低价陷阱”,新业务价值率持续走低,对保险业未来发展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要打破同质化竞争的怪圈,保险业也需要求变,寻找新的盈利点。
保险比较特殊,是一种低频的产品,客户购买产品后再接触一般发生在理赔时,感知度较差。
而将保险和健康医疗服务相结合,成为了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变化。
健康咨询、疾病防控、诊疗用药等健康管理服务,远比购买保险本身要更为人性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也更高。在增强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互动中,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感,有效增强用户的粘性。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中,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监管也有多项重磅政策支持健康管理和大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行业发展“白皮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强调了保险机构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总体战略的重要性,积极鼓励保险企业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以及四部《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指引》的制定出台,为保险机构开展健康管理进行梳理和引导,进一步深化了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保险”业务的市场深度和发展潜力。
保险业鼓励健康管理和大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的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将健康保险产品中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分摊成本上限从净保费的12%提升到了20%,为保险公司释放了高达8%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空间。
因此,在保险产品中搭配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能为产品带来溢价。
那么,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提升保险产品的价格,消费者能接受吗?
根据BCG的一份消费者问卷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为大部分的健康管理服务支付溢价。
其中年龄20-40岁人群对健康生活行为的意识与关注度较高,对服务需求较强;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对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的使用频次较高,对溢价支付意愿较强;家庭收入10 万-100万的人群支付能力基础好,溢价支付接受度高。
根据调查结果,消费者平均可接受溢价约为350元,大病和重病的全程管理服务最受关注,可接受溢价最高,达到450元。
消费者对健康管理溢价的平接受程度
在居民收入提升,人口加速老龄化,慢病管理被重视的背景下,随着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竞争进入白热化,健康管理服务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盈利增长点!
如果保险公司构建了完善和具备优势的健康管理体系,在创造盈利的同时,还可以反过来为保险产品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