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之美》-蓝地儿白花花
与常见的青花瓷不同,这幅纹饰中花卉的部分基本是空白的,而原来空白的地方,全部涂成了蓝色。
这种蓝其实也是青花,填涂的方法是采用了一种叫分水的技法(参看《青花的核心技术》),用大笔蘸上调好的青花料水,以笔尖引导料水的流动来把块面涂满,这种方法让平涂的蓝色有一种透明的水淋淋的感觉,行话叫水路。干净清透的蓝色,就叫水路清楚。
但这种有层次有质感的蓝色,在纸上画下来,就成了平板板的颜色--尽管蓝色本身也依然漂亮。
所以青花之美,绝不简单只是一种颜色,一种在瓷器上使用的涂料。它如同蓝色的水墨,饱含丰富的变化。所以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被称为“青花五彩”,不是指青花和五彩结合的工艺,而是指青花的层次鲜明,有如“墨分五色”。
这种把主体的画面留白而本该空白的地方涂上蓝色的装饰方法,叫蓝地白花,也有叫“反青花”,与青花相反,还表达出某种态度。
大面积平涂的蓝色,会给人更为强烈的印象,容易讨好人的眼睛。欧文琼斯说“给人宁静的美感”。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不然,强烈的视觉效果并不意味着热烈,只是更容易引起关注。不过中国文人似乎并不喜欢过份强烈的视觉表达,唐代还有唐三彩的绚烂,宋代之后,就越来越崇尚水墨般的纯粹与简淡。所以蓝地白花虽然漂亮,但历史上并没有广泛流行开来,主流的仍是用蓝色直接绘画。
除了审美的趣味,蓝地白花的工艺其实比青花更复杂,生产成本也更高,也就更不容易传播。
蓝地白花的白,并不是完全空白。如果毫无细节,没有叶茎叶脉,就让人难以辨识。所以仍然是要用线条勾画。正是这些勾画的线条,让我们得以识别这幅图上所画的纹样是莲花。
和蓝地白花相近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手法,叫祭蓝留白,最早出现在元代,也是在蓝色的背景上空出纹样的主体,比如鱼或龙。
两者看上去很相似,同样是蓝底白花,但细细观察,还是很有些不同,因为祭蓝的蓝看上去很均匀,没有分水的水路,没有笔触,没有丰富的变化如青花的“墨分五色”。
这种效果上的差异,源于工艺上的不同。
祭蓝留白的做法是把祭蓝釉(简单的理解,就是把青花料溶入了釉里)均匀的覆盖素坯的表面,只是要把画面的部分给空出来,空白的地方,还要罩上一层透明釉。而青花呢,则是用笔蘸青花料水,把画面以外的部分“画”满,然后事件器物上全部罩上透明釉。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比如一个碗,祭蓝就是把碗浸入蓝色的颜料中,而青花,则是用笔蘸上蓝色,把碗的表面涂满。
所以即使是同样的材料,如果工艺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更有趣的是,《中国纹样》中还有两幅蓝底的纹样,却既不是祭蓝釉,也不是反青花。其中一幅(图B-4-2)是釉上的蓝彩,采用的是粉彩的工艺,颜色和质感和青花和蓝釉都很不同。另一幅则是铜胎画珐琅(参看《珐琅彩与画珐琅》)
所以,陶瓷史的发展,正是匠人们不断尝试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推进了工艺本身的发展,也造就了众多新的,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