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之科学基础
科技大综合将破解自然游戏规则
晏成和
近来,世界学者、政要纷纷议论:人类社会正在迎来百年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离中国人最近的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将同步地经历、参与其中。
其实,这一次的变局远远超出工业之外、包罗万象,是一次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跃进,应该称之为科技革命。只是人类对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有识之士有意与以前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以加强信息冲击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实现了工业机械化、运输机械化的雏形,实现了以化学燃料代替了人力、畜力,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时间:19世纪初,地点在英国及法、德等欧洲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为代表,实现了工业电器化、较大的增强了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9世纪末,地点在美国及西欧洲国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推动了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电磁波联系逐步普及,社会效率得到大的提高。(20世纪中,地点在美国、亚洲四小龙及欧洲国家)
这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人都只是在远远观望,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余波才惠及中国。
前三次工业革命与科学关系
第一次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结构创新,实现了化学燃料的功和能转换,促进了力学、热力学的发展。
第二次是以发现、研发电学为基础的电力工程的创新,实现了发达地区用电普及,促进了电工学、电磁学、电动力学的发展。
第三次是以发现半导体、研发计算机、应用原子能、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的创新。实现了人类社会联系、生活水平大提高。促进了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但是有识之士感觉到科学对日益发展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抱怨科学沉寂。
悄然而至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形成;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虚拟实在;卫星通讯、智能革命等多领域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这次浪潮、方兴未艾,对推动技术进步、对人类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冲击,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之功效、目前难以估计。(20世纪末,地点在美国、中国、亚洲及欧美澳发达国家)
这是重大的全方位革命,从机器人、无人驾驶、大数据、云计算、人机对接、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入手,涉及到社会学、生物学、信息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学……远远地超越了工业革命的范畴。
虽然人们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但觉得这个称谓还是不足。因为技术是为达到某些目标而进行智慧的开发,是综合联想应用;而科学是探索大自然对世界绝妙的睿智安排,是向内深入发掘。上述广泛的门类的学科在基础上与前沿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向科学的深度开发、找到门类之间联系的内在机理。有了科学底蕴,技术发展会目标明确、方便快捷,建立各门类关联的坚实基础。
【电波与生物】
生物技术、生物芯片是这次技术革命的重点之一。马斯克的团队设计出一种能够精确植入大脑的芯片,可以用安全、持久的方式读、写神经元里内部的信息,实现了芯片与人脑的对接。人脑是生物物质,芯片里导线运行的是微电压、电流,微电流进入人脑,在神经元中传播运行。这就导致了生物学与物理学的交融。
现在物理学理论,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那么电信号在神经系统里是如何迅速传播?神经系统中也有自由电子吗?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到:物质的导电是因为物质内存在电压波的通路,在电压波的拽动下,物质内的电子换位移动、形成电流。这个导电原理能够系统地解读金属导电、半导体导电、液体的导电。希望生物物理的专家能够找到生物神经的导电通路,与所有物质内电压波的通路导电得到统一。
动物把看到、听到的信息转变成脑电波,生物的细胞是如何能够产生脑电波、电信号,其中的机理和过程将是物理学或生物物理学的新课题。
在交叉学科面前,生物电的形成、传播是一个新课题。物理学导电理论需要有进一步的厘正、提升,这种提升还可以有一个广泛的涵盖、应该可以把中医的经络理论科学化。
现在电脑的存储依靠的是U盘-电磁存储元件。人的大脑亦有很好的记忆、存储功能,大脑的记忆存储依靠的是什么?神经元的记忆存储的内在是什么样的物理过程?现在,马斯克的团队正在致力于人脑与电脑之间的连接。1、可以提升人脑能力,将人脑与电脑和手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人类变得更加聪明;2、可以通过人脑便可实现对电脑和手机的控制,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把人脑存储信息和智慧直接传输给机器人电脑,让机器人有和人一样的思维和智慧,成为优秀的知行合一的替身人。
我2016年发表的科学小说《绿星同学》里说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不是生物人,而是具有普通人全部能力的替身人。[1]
【基础物质与生物】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浪潮迎面而来,涉及到社会学、生物学、医学、信息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学……这些分门别类的各个学科,除社会学外都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其根本的归宿只能是质子、电子以及它们的波。那么,深入探究这各个学科的内在机理,会不约而同地指向物理学、各个学科的物质基础就只能是由 “质子、电子”及其伴生场所派生的各种性能,探索者就应该握住这个纲、纲举目张把物理学各个分枝有机地联系起来,探析它们共同的源头、寻找内在统一的规律。
如:生物学已经探明DNA是由4种碱基(化学物质)构成。在我的探索中,已知化学物质的结合是由价电子共享的结构元完成的,碱基如何连接、如何复制,将是生物物理的必然课题。
又如:新冠病毒的“冠”是它生存的抓手,这个抓手是靠什么来抓?怎样与其它物质结合?我认为是冠顶上有电子运转所形成的电磁力,因为电磁形成简单,作用广泛、有效。这也是它在金属材料上成活较久的原因。因为金属表面有较强的价和电子运转的微磁场,与冠顶上电子运转所形成的电磁场相扶持,节省病毒能量。(一家之言,假说,仅供参考)
【场-哲学的新发现】
一个世纪以前,法拉第为了避免电磁现象中的超距作用引入了“场”的概念。带电物体会在其周围的空间产生一个电场,以此与一定距离以外的另一个带电体发生作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在19世纪就已经获得广泛接受。百年前人们只是对电场、磁场有所感觉,实际上是大自然安排所有实体都有自身伴生着的场。
无人驾驶、大数据、手机的所有信息都是由弥漫在空间的电磁波进行传导,执行实体必须接收这些电磁波并且有懂得、与之交流的场。也就是自然实体通过空间波与各自伴生的场进行相互联系互动,并不是现在有些理论所说的“碰撞”。实体的运动后果构成了自然的宇宙、万物、现实的存在。
现代,弥漫在周围空间的电磁波越来越多,作用几乎无所不能,管控着实体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以伴生场接受波的支配、在波的带动下相互交流、相互运动,实体伴生着场的哲学存在越来越明显,构筑波粒和谐、相依相存的世界。
场的存在、提示着人们的思维发现和探索方向,实体与场的伴生是自然物质存在的普遍法则,实体就是依据这些场进行联系和交流、实体在场的作用下发生运动,运动的后果就是我们眼前客观存在的世界,场是所有原始运动的始作俑者。
是时候放弃那些:有时是粒子、有时是波的牵强,拚弃那些量子坍縮、量子纠缠的天方夜谭。那种绕开电子的运动,试图在X子、XX子去破解物理,只能是缘木求鱼。
综上所述,从物质的构成、相互的联系、运动,都是实体伴生场之间的互动。生物学、医学、信息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学,工业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内在基础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个基础就是质子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无机-有机分子。正是这些原子、分子构建了世上万物,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核外电子的规律运动是构建晶体、分子、生物体的第一功臣。
科技大综合将发掘、坦露各学科内在根基、破解自然游戏规则。实体伴生场、在场的作用下相互规律运动、产生后果,是大自然的法则;物理学的核外电子的有序运动构成原子之间的连接,是分子构成、连接的基础、是化学的基础、是DNA-生物物质连接的基础,将引领科学革命,成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之科学基础。
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