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商店风口又来,传统企业真的要向马云、刘强东低头?
前一阵子马云和刘强东隔空激辩零售的未来,新零售与第四次零售革命正面PK;没过几天无人商店又在一夜之间火爆起来,大有成为新风口的态势。以往被上游品牌商所掌控的市场,如今已城头变幻大王旗,淘宝、京东等巨头从终端和渠道端向上对市场产生变革影响,市场的主导权逐渐被这些巨头和消费者夺走。这时候的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难道就真的要屈服在巨头的脚下吗?
无人商店到底在革谁的命
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小e微店等无人商店毫无预兆地火了起来,受到了资本的热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7月7日阿里旗下的首家无人超市“淘咖啡”在淘宝造物节上的亮相,更是引爆了这股“无人热”的风潮。
无人商店凭借着“新零售”的概念光环加持,吸引了各领域的企业以及投资者纷纷入局,一场无人大战似乎就要在不久的将来发生。但随着无人商店的关注度飙升,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既有看好无人超市颠覆传统零售市场的,也有直言无人店模式是种本末倒置的错误。笔者认为目前就给无人商店盖棺定论为时尚早,而且也无意去判断是非对错,只是想分析探究阿里布局无人商店背后的真正目的。
无人商店表面上看最大的价值在于把零售的成本和效率提高,但对于喜欢降维攻击、跨界打劫的互联网巨头而言,无人商店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所收集到的用户大数据。消费者在无人商店的消费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通过数据反馈进行追踪。这也意味着,在运营的过程中,店铺可以根据各个品类的销量数据调整补货数量和进货品类,而这项工作原来是要依靠店长来操控,店长的经验和判断成为了关键因素。通过无人商店采集到的这些用户大数据还能够带来更精准的服务、更高效的商品流转。只要消费者曾经到店消费过,商店就可以根据该消费者账户的大数据为其推荐商品,用户的大数据也可以帮助商店完善选品过程,让商店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以便实现更优质的服务。
阿里做无人商店看起来是一种“新零售”的落地实践,但实际上背后的野心远不止于此。马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数据将是DT时代最重要的能源,阿里做淘宝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零售和制造业的数据;做支付宝不是为了支付,而是建立信用体系;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整合这些数据;如今做无人商店和盒马生鲜不是为了做零售,而是通过新零售模式进一步掠夺淘宝用户的数据。阿里做新零售,做无人商店,并非只是对零售业造成变革和冲击,而是在布局未来的数据争夺战,通过阿里的用户账户体系对其用户做进一步的深度绑定,当阿里掌握了海量用户及其账户体系的大数据后,将对所有传统行业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市场的主导权将被其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刘强东和马云到底在争什么
马云在提出“新零售”的概念,进一步推进为阿里的数据圈地运动后,市场和舆论几乎都是一片赞誉,只有京东的刘强东站出来狠狠地怼了马云一下,也许是刘强东看穿了马云的庞大野心,也许是京东不想在未来的数据争夺战中落后太多,但总而言之刘强东这次无论如何也不想再输给马云了。
马云的“新零售”认为零售有“新”和“旧”之分,过去的零售都是“旧零售”,未来将是“新零售”的时代。他认为,“十年之内,纯电商会很艰难,纯零售也很艰难。而新零售是把两者整合起来一起思考。”而刘强东却认为“对零售业来说,变革常在,创新常在,从零售历史上看,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变革和过去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刘强东提出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认为零售业虽然在变,但零售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成本、效率和体验”。“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核心是物联网和智能化对行业的深刻改变。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通过渠道和终端对上游的传统企业品牌商进行变革,都是属于产业互联网中的商业形态变革。
两者的区别在于,刘强东认为真正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将是“一个零售的智能时代”。什么在变?马云认为发生变革的是零售本身,未来既没有纯电商,也没有纯线下的零售,而是一个线上和线下基于物流和数据融合的新零售。刘强东则认为,虽然零售业一定会发生变革,但是零售的本质不会变,发生变革的是“零售基础设施”。刘强东定义的“零售基础设施”,指的是“提供信息、商品和资金服务的基础设施”,因为“整个零售系统的进化说到底都是信息、商品和资金服务流动效率的升级”。
两人的概念虽然有分歧,但从整个DT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去看,本质上两者是殊途同归的,就是无论是“新零售”还是“第四次零售革命”其实都是为完成DT时代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从蒸汽时代到DT时代,人类所经历的这四次生产力革命,其根本价值在于让人类社会生产效能得到质的提升。而纵观这四次生产力革命的发展过程,相同点都是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前20年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后30年再对市场的主体,即传统企业进行赋能,从而最终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而目前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所做的布局,都是基础设置建设中的最后一环,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对传统企业进行赋能。
DT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期已基本完成了,接下来要从产业互联网过渡到物联网的阶段,为市场主体的传统企业赋能,则需要掌握DT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因此阿里与京东之争,实际上就是一场数据之争。两者无论抛出任何概念,做出任何布局其实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各自的用户账户体系,通过用户账户体系去掌握消费者以及渠道的大数据,形成强大的中心化平台。当进入到DT时代最终的物联网阶段时,他们就能通过各自的中心化平台牢牢地掌握住传统企业的命脉,当传统企业失去了对消费者和渠道大数据的掌控之后,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就能轻而易举地构建起各自的商业帝国。
传统企业该如何打这场数据战争
在DT时代即将要进入的物联网阶段,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据。未来的无人商店、无人驾驶、无人工厂,其实背后全是通过数据在运转。未来的机器、工厂、家电、汽车、银行乃至房子,都要通数据。不通数据,就像今天不通电一样可怕。
传统企业在DT时代如果缺少了数据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像工厂没了电,汽车没了油一样。而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也成为了传统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现状,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正在进行数据的圈地运动,依靠他们强大的用户账户体系不断获取用户的大数据,形成对数据资源的垄断。所以,数据是未来世界的能源,是未来战争的武器。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拥有话语权。
而目前传统企业在数据战争中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获取数据的手段和工具。就像汽车缺少了发动机一样,根本无法启动,既缺乏燃油也没有能利用燃油产生动力的工具。所以,在未来的数据战争中,传统企业必须先解决发动机的问题。这也就等于要求每家传统企业都必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引擎”。
而米多就是帮助所有的传统企业建立起一个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无障碍无感知帮助客户形成账户体系的大数据引擎系统,基于米多“全场景赋码”理念和“空码赋值”技术,运用“一物一码”有效采集基于“多端、多载体、多入口、多场景、多账户体系”标签下,每个目标用户的“原生数据、流量数据、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形成不同纬度、不同需求动机、不同场景下的用户画像,以便于企业准确定位细分人群,重新定义和包装品牌,重新打造产品和服务,规划并扩展少而精的产品线,利用互联网思维在不改变现有渠道结构的前提下打通线上线下应用交互;创新营销策略,实现品牌传播和营销增长;或者抓住产业结构性转型中不同类型的渠道和终端此消彼长的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因,以及自媒体、社群等新型营销理念、方式和工具,面向更代表未来趋势和市场的客户供应产品和提供服务,进而实现DT时代传统企业的“四个在线化”,即:员工在线化、产品在线化、客户在线化、管理在线化。
传统企业想要把数据资源从互联网巨头的手上争夺回来,就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用户,建立一个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而传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与消费者接触互动的最佳载体,通过产品结合一物一码的技术应用,为每一个产品赋上二维码,即可无感知的为目标用户构建起账户体系,并不断的获取用户的大数据,避免在数据资源上受制于这些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宝洁、哇哈哈等传统企业的巨头业绩不断下滑,其深层原因正是因为缺乏用户的大数据,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产生快速激烈的变化时,无法清楚知道消费者之间产生了什么变化,更无法做出有效的策略应对。没有了数据的支撑,企业的决策缺乏了科学的依据,自然就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的发展。
而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的传统企业,都纷纷的通过一物一码的技术应用去建立企业自己的大数据引擎,进行大数据的赋能。国内化妆品的领导品牌韩后近几年在营销上的表现十分突出,但一直比较依赖线下渠道作为主要销售渠道让韩后也面临着缺乏消费者大数据的难题,营销方式再好也难以为企业积累起最有价值的数据资产。因此韩后通过与米多的合作,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引擎,在其丰富多样的营销方式基础上,对其全线产品进行一物一码的大数据赋能。在即将举办的韩后第五届919爱够节上用千万元的现金投入来吸引消费者扫码参与活动,为品牌获取消费者的大数据,用精准的数据去提升企业营销决策。
同样国内的纸业龙头维达本身拥有数量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但一直以来也无法清晰获取这些用户的画像,企业并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购买维达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维达也采用了米多大数据引擎系统,通过会员卡、签到等营销应用,从建立维达的会员积分体系开始逐步搭建用户账户体系,在短短的3天内获得了30000+的精准会员,并且每日拥有5000+的会员签到量,为品牌收集了大量的精准用户大数据。
未来的三到五年里,这场围绕着以用户账户体系为中心的数据战争将会越演越烈。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尽快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引擎,围绕着目标用户搭建完善的账户体系,形成保护企业数据资源的坚固壁垒。正如马云所说的,未来没有传统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之分,大家都是数据公司。所有企业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用户账户体系为中心去经营,都需要不断收集用户的大数据去为企业提供驱动的能源。传统企业想要在DT时代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为数据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