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井沉城——揭开台湾史前文明的面纱

一座流传已久的海底古城,揭开台湾史前文明的面纱……

中华水下考古学会筹备会的专家成员,九月底在澎湖东吉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一座水下古石墙,上月底公诸媒体后引起轰动!其实,距东吉岛仅三、四十公里的“虎井沉城”遗迹,早就将台湾的海底考古,推上了国际舞台。

澎湖八景之一 虎井澄渊

虎井沉城早见于澎湖古县志书中,为当时文人所称的澎湖八景之一。从虎井高处俯视,清晰可见隐于海底的一道城墙,尤其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浅静而澄澈,故曰“虎井澄渊”。

将“虎井沉城”推上国际舞台的,则为国内潜水老前辈谢新曦。谢新曦早在民国六十五年时,受澎湖县长谢有温之托,代为寻找“虎井沉城”,此事“澎湖县志”关于虎井沉城都有记载,便欲一探究竟。

不过该区水文复杂,地方上称之为“八卦水域”,即中间水静止,但外围水却滚荡不安。他几番冒险,终于在民国七十一年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并以“沉城之谜”字样公布,引起国际考古人士高度关注。

城墙建筑工整 断非自然

这座古墙遗址呈十字形状,以指北针测量呈九十度,为不偏不倚的南北、东西走向。主体为玄武岩构成,表面布满各种生物,东西向、南北向总长各约100公尺以上。城墙厚度上端约1.5公尺,底部约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蚀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墙的岩石块接缝极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圆盘形的构造物,直径外墙约20公尺。

当时有人认为古沉城为澎湖桶盘、虎井特殊的柱状玄武岩节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不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引发国际瞩目 改写历史

由于当年该区仍属军事管制区,国际媒体不得其门而入。直至民国八十五年,日本朝日新闻等才获准前往拍摄记录。“虎井沉城”画面在日本曝光后,引起相当大的轰动,日本学界不少认为其与琉球“与那国”海底发现的祭台,有同工异曲之妙,都属七、八千年的巨石文化。

以“上帝的指纹”一书闻名全球的英国古文明学者汉卡克(Graham Hancock),去年八月间曾会同中、日人员实地潜水探勘后,肯定的指出:“大自然对东西、南北走向没有兴趣,但人类建筑却很讲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块呈现十字形南北向与东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并且由于搭建城墙的一块块大石头,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缝处平整的程度“可以将刀子插入”,认为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同行的日本学者大地舜也同意汉卡克的说法,并推断虎井古沉城可能来自冰河时期,海水下降、海棚露出的时代。

若证明属实,虎井沉城是在早于人类历史的冰河时期所建,年代可能上溯至一万二千至一万八千年前,可谓考古学上重大发现,不仅改写台湾史前历史,更是世界重要史前文明考古的珍贵资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