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赏石,卧游山水
玲珑奇石绕林间,屈曲高低未易攀。
非斧非斤谁运巧,偏来琢就此蓬山。
——宋. 赵与泳
石器入室,苍古淋漓
雅舍空间,是文人的精神天地,是安妥心灵的最佳场所。而雅致的奇石,营构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与主人的精神世界相契合,成为历代文人的心头好物。
案上陈奇石,心中藏丘壑。将奇石作为厅堂案几供赏之物,始于宋代,供石之说,与诗人苏东坡有关。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喜好当地长江边的黄州石,作有前、后《怪石供》。在《后怪石供》中,他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才有了“供石、石供”之称。
赏石之风盛行的宋代,被称作“石痴”的一代文豪米芾,研究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德石、昆石,提出了“瘦、透、漏、皱”的相石四法,是一个时代高雅赏石文化的结晶,显示出了一代文人的精神与风骨。
赏石文化与文人的活动空间分不开,与文人的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几乎是“诗书画石”不分家。古代的赏石精英群体,也大多由诗人、书画家等文人组成,他们在进入赏石情境之前,都经历了漫长的儒释道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在赏石时,能领会象外之意,往往妙语连珠、诗情喷涌,自然而入画境。
赏石,是诗书画创作的源头和落脚点。古代文人,闲居赏石、画石、歌咏奇石。在欣赏奇石时,总会将其引发的丰富联想、激起的壮志豪情、触动的内心世界,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特有的高品位的赏石文化修养。
明末画家、文学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言:“石令人古”,一语道出了文人内心深处,赏石可得的理想情境和状态。
奇石既能“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乐闲寄情,深受历代文人喜爱,赏石界甚至将明清遗存下来的厅堂供石称为“文人石”。
庭前叠石,室中藏石,亦古亦今的奇石,和诗词书画的美一脉相承,是空间雅室的魅力所在。
心境.赏石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具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明·陈继儒)。拳石寸草,素简雅居,古人对闲情逸致的理解,无出其右;奇石品玩与雅室闲趣,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自身修养与生活境界的完美融合,自然离不开疏竹卷石的启迪与净化。
清代张潮的《幽梦影》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