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个重点城市突然用这招抢人,却被认为是救市,真是这么回事吗?
近期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纷纷出台人才引入新政,通俗来说就是为了“抢人”而对购房等相关政策做出一些调整。
对于此类政策来说,虽然也或多或少带有购房和租房的配套政策,但本身不是房地产领域的政策。
为何这些城市此时纷纷加入抢人大战中?
因为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力。
研究此类城市人才战略、研究“安居”和“乐业”的关系,同样有意义。按照现在城市的人才战略和层次,笔者认为有三种模式。
1
模式一:北京模式
言及北京的人才政策,实际上过去公众是有误解的。这在两个事件上得到较明显的体现:一个是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外迁,一个是大兴区租赁房源的整顿。
其实,上述两个事件都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人口管理等因素有关,属于城市科学管理的范畴。
而这个误解的消除,实际上和北京近期的人才政策有关。
3月,北京发布了《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政策规定,凡是符合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并达到一定条件的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金融管理人才、专利发明者和本市紧缺急需的人才,均可申请引进北京。而且对于此类人才的进入,政策层面也规定了各类特事特办的行政办事要求。
从北京模式可以看出,实际上其更多着眼于总部管理型人才的导入。同类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2
模式二:南京模式
江苏省南京市的人才导入政策推行较早,且政策比较系统全面。
今年1月,南京首先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政策规定,调整优化落户政策,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这个政策一度被理解为楼市救市的内容,市场讨论也很多。随后,南京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即大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先落户,然后再就业。虽然没有提及限购松绑等内容,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降低了购房门槛”。
出台类似政策的城市还有武汉、成都等,基本上代表了省会城市的心态。
此类政策对于楼市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以有类似人才导入政策的西安为例,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落户的人数明显增加,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地购房需求上升,进而带动了市场行情的上升。
总结“南京模式”,实际上其和研发创新型人才的导入策略有关。
3
模式三:嘉兴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级市也开始推行人才引入的政策,在各地招商引资的文件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城市的吸引力也不是仅靠各类人才引入政策就可以快速实现的,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部分城市在这个领域走得更快。
近期,浙江省嘉兴市出台了《嘉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试行)》。此类政策的要点有两个。第一,购房落户的房屋面积限制性条款取消,即无论户型大小,符合其他落户条件的就可以顺利落户。第二,落户中提及的“有实际居住”的要求,既包括购房,也包括租房。类似政策显然有助于人才的导入,实现人户统一的效应。当然,有人说此项政策的出台可能是为了救市,但反过来思考,其实嘉兴购房市场是限购的,所以购房政策其实没有松动的意图。
对于嘉兴市场来说,其代表了很多地级市的人才引入心态,属于对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导入模式,代表城市包括周边的昆山等城市。
总结这三种模式,笔者认为,其落户政策、购房和租房政策的规定,其实和房地产领域的救市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没有必然联系。客观来说,类似模式都是积极配合了“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的城镇化战略导向,更为直接的是和各地的产业导入、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财税收入增加等目标有关。所以各地会积极站在“引资”和“引智”的角度上导入人才资源,这和各地积极导入企业资源的动作是密切相关的。
换言之,类似人才安居的政策属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而不是房地产发展的概念。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人才“安居”是手段,目的是为了降低城市进入和落户的难度。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乐业”,即让人才有更大的定力投入到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事业中。
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中国楼市的基调是下行周期,所以部分房企或营销部门会鼓吹“救市论”,这个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市场交易恐慌现象。因此,从市场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于此类人才引入的政策,需要清晰定位、防范误读、科学解读,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得其成为楼市炒作的一个推动因素。
后续在人才导入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人才居住的规律,积极研究“多渠道供给”的思路,在住房产品上不断做细分,同时在定价上不断创新模式,这样有助于降低“安居”的成本,进而增大“乐业”的黏性。随着此类政策效应的显现,预计人才的流动会和城市定位密切关联,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将真正建立。
(作者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系地产深度报道专栏作家、本文为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地产深度报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