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溪镇香一村:明末清初迎龙灯
走进香溪镇香一村:明末清初迎龙灯
香溪镇香一村位于香溪镇政府东面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香溪一村得名。香溪自然镇有5个行政村,按顺序排列,名香溪一村。地属丘陵,区域面积0.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8亩,山地面积1000亩,水面32亩。辖香溪自然村一部分,7个村民小组,317户,总人口886人.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葡萄、柑橘、西瓜为特色产品。 村中有五响喜庆队、龙灯会等民俗文化组织。
1949年后,为香溪区公所、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50年起香溪划为香一、香二、香三、香四、香五5个行政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共有1415户、4922人。水陆交通方便,距村西1公里处,设有兰江洲上码头,上通兰溪城区及金华、衢州市,下通建德梅城、桐庐、杭州。公路与618(兰溪至浦江)线衔接,历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香溪村范、章两氏科举题名,为兰溪之首。香溪谐称香头村,建村于唐代。因东南有香山,山上盛产无叶玉兰,兰花落入溪流,幽香十里,故称香溪。香溪村古时紧临兰江(今村西尚有码头遗址),居民以渔为业。明代开始,兰江逐渐西移,村西积沙为洲,成为大片园田,村民以农为业。
香溪居民以范、章、陈、汤、徐、吴、邵、蔡、金、胡、张等为主姓。唐末兵乱,河南范思德避难至闽,又自闽入浙来兰溪城南定居。宋咸平元年(998),由城南迁至香溪,繁衍成族。章姓原居福建浦城,后迁居浙江睦州,宋宣和二年(1120),因方腊起义,由睦州避居兰溪赤塘,继徙居香溪村发族。
明末清初香溪村就设有灯会,每年元宵均要迎龙灯。1951年,香溪村土地改革结束时,以迎龙灯庆祝土地改革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活动。80年代以后,灯会重又兴盛。1984年正月初十至十五,香溪村有7条龙灯轮流游街游村。
清代起香溪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庙会,聘请剧团演戏数天;每年七月廿三日,在千灵殿演戏酬神。1921年组建香溪座唱班,逢年过节,或遇喜庆延聘座唱班演唱。1949年10月,香溪座唱班改为香溪东门头业余剧团。同时组建香溪横街婺剧团,有演职员34人。1954年香溪东门头业余剧团与横街婺剧团合并,称香溪剧团,自编《劳动鸳鸯》、《活捉土匪》、《改造懒汉》、《土地还家》、《夸社》、《血泪仇》、《送子参军》等现代戏,整理改编《九件衣》、《三打祝家庄》、《三姐下凡》、《五子哭坟》、《打金枝》、《断桥》等古装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1978年冬,恢复香溪剧团,曾到建德、衢县、金华县和县内各区巡回演出。1982年9月被评为金华地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