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与所有家长共勉!
上周末,我带着孩子睿睿在花鸟市场闲逛,突然被乌龟摊那边传来的声音吸引。
走近一看,一个约莫5、6岁的小男孩正颤抖着把手放在小乌龟的龟壳上,而他的妈妈,则用力拽着他的手臂往前伸,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有什么可怕的,乌龟都不敢摸,真是个胆小鬼!”
小男孩委屈的眼泪快要掉下来,手指边往回缩边小声回应:“妈妈,我害怕,我害怕...”
我看了真有些心疼,不知道从此以后,小乌龟会不会在男孩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作为家长,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成长的更加优秀,成长的更加迅速。于是难免会有些心急,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发展的规律,家长若逼迫的太紧,往往会适得其反。
别着急逼孩子做下面这4件事,家长们都该谨记。
不逼孩子勇敢
就像上述例子里的小男孩,被妈妈逼迫着去触碰让他感到害怕的动物,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勇敢,还会加深他的恐惧感。
有个朋友,儿子5岁了,依然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每次都闹着要妈妈陪。
朋友认为这样下去不行,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于是总在儿子犹豫着不敢上厕所的时候,一把推他进去,然后锁上门,逼着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开始几次,孩子硬着头皮自己上了厕所,但后来,却越来越不对劲...儿子去上厕所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宁愿尿在裤子里也不愿意去厕所,朋友还在孩子的书包里找到了一副厕所里有怪物的画...
直到那时,朋友才发现,自己的强硬做派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孩子们还小,总有许多害怕接触害怕实施的事情,若父母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变得勇敢,反而会导致他们失去自信,脆弱不堪。
要知道,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才是孩子最好的能量剂。只有内心充满安全感,孩子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所以下一次,当孩子再说“我不敢”的时候,别再嘲笑他是个胆小鬼了。不妨这样试试:告诉孩子,妈妈能够理解他的害怕,没有关系的,妈妈可以等他变得再勇敢一点,不管怎样,妈妈永远是他的后盾。
不逼孩子分享
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候睿睿刚满4岁,还不懂得什么是分享。
有一次,睿睿的小伙伴然然来家里做客,一眼就看上了睿睿手里新买的玩具。然然可怜巴巴的盯着玩具,问睿睿可不可以给他玩一会。
我本以为睿睿会很乐意分享,没想到他却立刻把玩具抱在怀里,嘟着嘴巴说:不要!这是我的。
我赶紧上前劝睿睿:“宝贝乖,好玩的玩具要学会分享啊,你看然然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睿睿不解的看看我,还是不愿意松开手里的玩具。我有些生气了,便对睿睿说:“你要是不给然然玩的话,妈妈就生气了,不喜欢你了,因为你是个坏孩子。”
听了这话,睿睿难过的撇撇嘴,很不情愿地把玩具拿了出来。但没想到,然然一走,睿睿就生气的冲我喊:“妈妈是坏妈妈,我讨厌妈妈!”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自己做的没错,分享是一种美德,孩子就得从小开始学才行。
但后来,我在一本育儿书籍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孩子在2岁时就进入了物权敏感期,他们会把自己的东西保护起来,不允许他人侵犯。到了3岁,他们就会觉得身边的东西属于他,一旦被拿走就会感到慌张。
让孩子学会分享并没有错,但这必须建立在自愿和尊重的前提上,而不是一味强硬的逼迫。
逼孩子分享,不但会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懦弱和自卑。
不逼孩子外向
小时候,我最怕的事就是见到不熟识的亲戚或长辈,每到那时,我妈就会扯着我的胳膊说:“来,快叫阿姨(叔叔)啊”。
可我从小性格就内向,看见不熟悉的人就会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总是下意识的躲在我妈身后,而我妈也总会在此时,略带歉意的解释:“这孩子就是太内向了,真是拿她没办法。”
正因如此,我一直以为内向是错的,只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大大方方打招呼才是对的。
于是我学着强迫自己去打招呼,去对每一个陌生人绽放笑脸,可没人知道,我的心里究竟藏着多大的恐惧和焦虑。
《安静,就是力量》一书中说:我们一味地吹捧外向,其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不等于胆小、懦弱,只是孩子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罢了。
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身边也有很多能说知心话的朋友。
我也逐渐明白,内向也好,外向也好,只要孩子开心就够了,不是吗?
不逼孩子多吃
有娃的家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孩子明明说吃饱了饭,不愿再吃了。但父母还是担心孩子吃得不够多,总要催促着再多吃一口;甚至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能多喂一口就多喂一口...
但其实,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能明显感知饥饿和饱腹了,如果孩子说吃饱了,家长就没有必要再喂了,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吃撑。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温州一个宝妈给自己13个月大的女儿喂了一大碗玉米,没想到直接把胃撑破了!
着实让人震惊,不过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
孩子吃多少饭,要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强迫他多吃。
要知道,吃太多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影响肠胃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
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