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五)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接上文)
12、呃逆、嗳气、吞酸
临床表现: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嗳气俗称“打嗝”、“饱嗝”;吞酸是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
内针治疗:经络:涉及到任脉、阳明、厥阴、少阴。
三焦:中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同气):
上肢取穴:列缺穴、内关穴、通里穴、偏历穴;
下肢取穴:照海、三阴交、上(下)巨虚。
必要时可进行阴阳倒换。
特别提出的有些呃逆、嗳气是由心脏不适引起的,可在厥阴经、少阴经、阳明经加强用针。
13、恶心、呕吐
临床表现:恶心是指胃中不舒,时时泛恶,欲吐不吐的症状。呕吐是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内针治疗:经络:涉及任脉、阳明、少阴、厥阴。
三焦:上焦、中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
上肢取列缺、曲池(或手三里)、内关、通里(少海);
下肢取照海、犊鼻(或足三里)、三阴交。
14、便秘
临床表现:便秘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
内针治疗:
经络:经络涉及任脉、督脉、太阴、厥阴、少阴、阳明。
三焦:下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下焦倒换到上焦,上肢取列缺、后溪、太渊(经渠)、大陵(内关)、通里、阳溪(偏历);下肢取上(下)巨虚、三阴交、照海、申脉。也可加便秘特效穴支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