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交流
题 外 话
先说句题外话。
粗粗一算,于钟华老师来年“微课堂”的学费以及其他学习资料总共需要大概不到两千元。为了贯彻“尽量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原则,没敢提请专项资金。于是看了看平时诸位客官给“空山茶话”的打赏,——够了,还有富裕!
空山先在这里拱手谢过!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一片心意,空山决定把这笔资金悉数用在自我的提升与进步上。
其实学习的必要性无需多言,它为你在不同维度、不同侧面之间相互佐证、相互启迪打下了基础,进而使你对一个事物能够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这次将是鸡年春节到来前的最后一次常规更新了。自打开业以来,好像我还没有正儿八经的休息过,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的……读读书!——还有四五本书已经躺在那儿好几个月了,等着我去翻呢。
春节期间,“空山茶话”也不是彻底的休息,将会改为不定期更新,直到正月十五恢复正常更新频率。
换换脑子,春节咱就不讲茶了。之前答应过要给大家讲一讲电影的,那就用这个档期来为大家聊一聊电影还有其他好玩的东东吧!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
渴 望
之前说过,人类语言的产生是为了建立协作。它能在协作的过程中,以沟通交流的方式传递信息,指导并最终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诉求。我们是狩猎,还是迁徙,或者祈祷上天……,这些都是通过语音交流最终确定下来并指导实践生活的。“交流”加快了人类进化的脚步,——人们越来越渴望交流。
说白了,最初的语言交流就是为了明确那个共同目标。但随着不断的发展,人类的复杂多样性便呈现了出来,——说好听点儿也可以称之为“人类自身的丰富性”。于是,我们是去打一头狮子还是去打一头鹿回来?就出现了分歧。当然,打狮子的那帮人可能就没再回来,于是人们便继续打鹿了。
上面那个例子比较极端,更多会是不同诉求、不同倾向的共生共荣。但这又给交流带来了困难,因为交流的原始目的就是达成“共识”。
而此时人们依旧渴望“交流”,——要么是在寻觅自我的归属,要么是在努力说服对方。
障 碍
其实,当一个领域不断出现不同的声音,反而意味着它距离成熟更近了。但同样这也是一个无法逾越瓶颈,——因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生长,难以形成主流,这也给交流带来了那些具体的困难……
一个既得利益者思考问题的核心永远是他现有的既得利益,而不会是事物的究竟。这也使得既得利益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无关事物本质,却阻碍了探究事物本质的真正交流。而这种风气一旦形成,想要探究到某个事物的本质,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紫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没有谁能够把紫砂的高低上下给你说个通透明白,他们大多自说自话,各有一套说辞。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希望你把紫砂弄明白,——你只负责消费紫砂就够了。
当今的普洱茶界也同样是这副德行,你看看网络上那些所谓的著名茶人互相开骂的文章,有哪篇是真正关于茶的。而当你真想找个靠谱的茶人好好聊一聊茶时,却往往“举杯四顾心茫然”了。所以我非常珍惜身边那些勇于探究茶之本然的朋友,我们互为彼此珍贵的财富,哪怕观点不同、意见相左也无妨。
超 越
能否超越这个瓶颈,要看你是能否重新理解“交流”的定义了。
如果说“交流”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的话,那么发展到现阶段这个目的就显得多少有些过时了。
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你所要做的不是急于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去充分感知那些闪光思想的核心经典。
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东方的战国时期,都是思想迸发,大师辈出的年代。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各种熠熠生辉的思想丰碑。
所以我们要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来重新定义“交流”。
建设性的“交流”不再是以“达成共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过程中能否激发出新的思想碰撞为首要目的。
在这个大原则下,你会发现之前貌似无法理喻的人们竟然可以坐下了一起聊了,有的甚至可以深谈。你会发现他之前荒谬之极的言论原来也是有来由的,甚至于同样的来由在你这里却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你们会为彼此的思考方式而相视一笑。
只有这种认知高度的交流才有可能突破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个瓶颈,进而触及事物本质。
而这种交流是需要一种能力的……
交 流 的 能 力
你能否放下取舍心、分别心去感知所有的观点,以及所有观点的来由,决定了你能否拥有这种能力,或者说你需要具备一种“感性认知”的能力去进行交流。
总而言之,在茶这个以冲泡品饮为终极阶段的领域里,茶人不要再奢望仅仅通过语言层面的交流就能够达成共识,或意见一致。更不要认为否定了他人就确立了自己,更大的可能是“在你否定了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关上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PS:罗胖语)”。所以你要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他人的观点,与此同时对方也在尽可能的了解你,而这一切一定要求所有人都具备交流的能力。
当你把自己调整到“感性认知”的频段,却欲言又止,——你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如何表达!
“交流”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彼此表达观点的过程,所以表达能力很重要。我经常碰到长篇大论了十分钟,还不知其所言何物的人。
“感性认知”是内在的感知过程,无需表达与描述,而一旦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那些“感知经验”,就需要将其概括抽象为语言,才能进行表达。
所以,学着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去表达观点,去交流。
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把关于茶的那些玄而又玄的道理说得直白明了,尽可能把那些看似复杂的逻辑描述得简单生动。
相信我,表达能力需要培养,但并非你想象得那么难。你甚至会发现,在你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认知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有一天,当你开始与他人交流起一个极有趣的问题时,你会兴奋于这种交流简直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一次盛宴!
所以鼓足你交流的勇气,勇敢地开始吧!!
交 流 的 技 巧
问对的问题
如果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很Low,你一张嘴别人就跑了!那还是先从认真地聆听开始吧,——因为聆听本身也是交流的一部分。
随后,学会在聆听中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交流技巧。因为它至少说明你认真听了,而且有意深入了解。同时,随后的回答往往也能验证出表达者逻辑观点的严密程度。
有时在座的都是胸横沧海、心纳五岳之人,但就是不知怎么开场!怎么办?
提一个问题,一个基础的开放性问题。比如“你为什么喜欢普洱?”、“最近大家又喝到了什么好茶?”、“你觉得这道茶怎么样?”……序幕就这么徐徐拉开了。
当然,所谓“对的问题”的更深层的含义是“针对特定的人提问特定的问题”。
比如,请教吴启英老师,我肯定会提问当年研发熟茶渥堆发酵工艺的过程;请教原易武乡长张毅,我肯定要问他关于当年挖掘石模老工艺的相关内容;请教空山,你就别拿“五十年代中茶商标究竟是简体还是繁体?”,“这些茶对你的脂肪瘤有没有作用?”等这样的问题去折磨他了,——毕竟,他关注的是冲泡与品鉴。
这就是所谓的“问对的问题”……
开汤说事
其他领域我不管,单说茶。
相对于各种爱玩情怀的茶人,我更愿意在开汤的过程中去一边品鉴一边交流感受。而且我们的交流也会更多的围绕在品感的描述,而少有情怀。
“开汤”是检验所有茶人的“试金石”,也是茶人之间交流的起点。茶做不好,茶泡不好,不谙品鉴,你就是把情怀玩出花儿来,那也只是情怀而已,与茶无关。
观点的背后
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是有所牵扯的,一个鼓吹山头古树料的品牌一定是因为其主流产品线倾向于此,一个叫嚣拼配乃王道的厂家也必定是因为其在纯料上是短板,眼见得一堆人硬把小青柑跟抗霾拉上了关系,但又有谁能把小青柑的抗霾药理数据拍在桌上呢?
遇到这种观点,你只需要多问一句,“您认为古树料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哪里?”、“您认为拼配为王的依据又何在?”如果回答的似是而非不能让你满意,那他的观点很可能就不是理性客观的,而是具有诱导性的。
有人会问,“空山你的理论观点是否理性客观呢?是否也具有诱导性呢?”
当然具有诱导性!我做的是普洱品鉴学堂,授课我是的主要经济来源,我是在诱导你,——不,引导你!来学习茶,了解茶,在我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帮助你踏上了一条学茶的正途!打下了这样的基础,你才可能在茶上与人交流。
所以了解观点的背后,会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所表达的观点。
莫分高下
最后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莫分高下。
品茶论道本是一件交流分享的乐事。每个人的学识专擅,茶款特点也都大有不同。就算弄个“斗茶会”本质上也是在行分享之实。
犯不上真要斗出个高低,分出个胜负,到最后一地鸡毛,那似乎有悖茶之精神。
写到这儿,茶友推送来了一篇文字,是当下茶圈里几位爷互相撕B的内容。看着看着,耳畔响起了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