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杀”字

谁心里没拄着一个“杀”字,未说出口,只不过是未到绝望时。

心理罪?谁的心里没住着一个“杀”字

by1984

小编书读得不多,字没认识几个,只有一个骨灰级的喜好,听故事。什么茶馆里面说相声的,胡同门墩儿前边侃大山的,办公室家长里短的,收音机里自带笑点的,电视上勾心斗角的,只要肯给小编讲故事,小编必定会满心欢喜的做个安静的槽点再多也绝不砸场子的热心听众宝宝。

这几年下来,也真真看了听了许多故事。在这许些之中,最没有抵抗力的当属推理。只要一想到那些扑朔迷离的细节,诡异难测的现场,小编便会忍不住的心跳加速,就如谈一场突如其来的恋爱,激动得不能自已。最近两年,小编算是迎来了春天(小编:额,好像哪里不对,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各种类型的推理小说被翻拍,《暗黑者》、《法医秦明》、《心理罪》……,播的待播的,各路神探加起来足够组成一个整编师。

有小说珠玉在前,改变电视剧想让书粉买账,难度系数本身就很高,又是经费有限的网络制作,难度可想而知,光想一想就忍不住默默点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两年改编的这类网剧意外的好看,从《暗黑者》到《心理罪》一路跟下来,欲罢不能。尽管各有各的精彩,小编却还是忍不住分了三六九等,而这最上层的就是小编今天挠墙推荐的《心理罪》。

之所以把《心理罪》放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理由很简单,小编书读得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纯脑洞分析犯罪心理的电视剧,纯是新鲜。当然,小编这么有理想、有抱负的四有年轻人,怎么好意思用新鲜两个字做消遣。到底值不值得看,小编说完,大家在给个评判。

和大多数推理类的电视剧一样,总会出现那么一个天才的角色,这个角色负责美貌如花,负责推理开挂,负责控场碾压。《心理罪》中的方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过与其他一出场就自带背景音乐,西装革履帅气的不要不要的侦探相比,方木的出现就显得太过苦逼。一头短发,一双运动鞋,毛衣配衬衫,褐色外套配黑色休闲裤,不太有神的眼睛,带着阴郁,沉默且孤单,哪里像个侦探呢?

这还不算,编剧在充分理解了孟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便开始玩了命的虐我们这位男主。原著中明明有爹疼有妈爱的幸福宝宝,电视剧里硬生生的逼成了没爹又没妈的苦逼娃。不过如此一改,方木也便从此没了牵挂,电视也便少了很多安慰的笔墨,欺负的就是你这个孤儿。而这样改的另一个好处,则是使方木的性格更加的合理化,如同夏目一样,因为难以拥有所以更加珍惜,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小心翼翼。他们温柔、善良对这世界以诚相待,而这种温柔与善良又带着一层薄薄的怜惜。我不能将这样的改编与这种性格的形成定为因果,但是这样的设定更加让我喜欢。

根据小说改编的《心理罪》,目前出了两季,分属两个团队完成。当然,先得到大家认可的是第一季。作为一部推理剧来讲,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剧中将七个读者和画像毫无痕迹的编排到了一起,错中复杂的刑事案件,血腥暴力的犯罪现场,灭绝人性的变态杀手,出人意料的幕后真凶。整部剧的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不会因太慢让人觉得不耐烦,也不会太快而变得粗糙仓促。

《心理罪》的第一部是很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剧,编剧通过安排各种匪夷所思的诡计来完成了对观众的吸引,无论是三年前滕师大杀人案中的吴涵,还是三年后滕大杀人案的乔教授,故事在安排上都完成了一个不错的翻转,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这是本格推理的惯用伎俩,将凶手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直到各种矛盾爆发到顶点,突然反转,而后又戛然而止,留下余音供人品觉。可惜的是,经过某部门的整改之后,现在的故事已经被剪辑的面目全非,那些精彩的细节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过与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显然只关注了作为学生的方木本身,算是方木的成长史。而第二部的格调显然就要高一个层面了。已经于第一部完成涅槃开始正视自己的方木,在第二部面临一个更为难以抉择的问题,那就是正义该如何实现。关于这种问题的讨论,《心理罪》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但是它绝对是最独特的。

所有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会赞同超越法律之外的私人审判,哪怕这种审判本身带有某种正义性。虽然是这样,但是第二季《心理罪》在编排上却有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方木对罪犯的同情,以及这种同情伴随着的对法律的怀疑,没错方木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坚定的拥有答案的人。尽管编剧不停地通过邰伟、杨芸之口强化法律的意义,但还是安排了一些情节来突出方木的摇摆。

个人觉得教化场中对于罗家海的改动很棒,这是方木有所怀疑的起点。罗家海临死时的那句“凶手还在逍遥法外,留下受害者相互伤害,这世界真TM美好”,将原本隐藏着的怀疑赤裸裸的拿到了台面上,凶手得不到惩罚,受害者最终背负着伤痛走向毁灭,作为警察奈何不了凶手,却也救不了受害者,一切似乎都没了意义。

在押送梁泽昊的途中,方木举枪威逼,则将这种矛盾推向了顶点。他是真的想打死梁泽昊结果被教化场捷足先登,还是想吓唬梁泽昊故作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后来他与杨芸的对话中,我们会发现方木愤恨的表示面对梁泽昊的无力,并且开始认真思考教化场的公正性。这是方木观念上的一次重塑,尽管最终被杨芸拉了回来,我却没办法忽略一个追问,如果梁泽昊没有被教化场杀死,方木该作何选择。

于是,接下来更有趣的事来了,教化场解决掉了梁泽昊,而教化场也因为实验的非正义性丧失它最后在道德上的支撑,于是方木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再没有讨论的必要。然而,我却不得不去再次审视一下这部剧的立场,因为太过巧合。尽管剧中反复强调,私人审判的非法性,却依然安排了教化场杀死了暗河案子中的法律无可奈何的人。尽管陈哲早露马脚,却还是安排了梁泽昊的死亡,那些对于教化场的同情也因为陈哲的实验而失去。

事实上,问题到最后变成了私人的审判是否值得同情,尽管剧中看似给了我们答案,却依旧模糊。比如我们能感觉得到剧中对曲蕊的同情,却也能感觉得到剧中对蒋沛姚以及梁泽昊的死有那么一股子大快人心的意味。

《心理罪》就这样把不完美的人表现出来,方木不是圣人,我们也不是,我们会对那些经受了苦难的人给予同情,不论他是受害者还是嫌疑人。然而尽管我们对他们保有这种同情却依旧不得不坚持法律原有的样子。《心理罪》允许了方木保持着他那感性的不理性的同情,却也给予了他行事的原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因为慈悲所以遵守,这就是人性和正义啊。

94年的陈若轩,对于方木的处理相当的好,可以说是惊艳。从第一季的青涩到第二季的沉稳都拿捏的恰到好处。无论是不动声色的抵抗着潜意识中的罪恶,还是怀着极大的悲痛揭露真凶,那张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的脸都表现的无可挑剔。其实,方木与其他同类型的侦探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不完美,他是一个PTSD患者,背着撩锁前行,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进行本我与超我的对峙,理性与感性的博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塑造自己,脆弱而坚韧。

事实上谁的心理没有一个“杀”字呢?当初胡兰成原配妻子病重,他四处奔走未果一路愤恨,最终竟脱口而出一个“杀”字。人非佛,岂能无恨,只是未到悲愤时而已。也正因为心存杀念,却还能克制住自己不去为之,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乐趣。正是因为如此,《心理罪》才如此让人着迷,它绝不是克制你的善良的或者不善良的本性,而是在保有这些东西之时,依然清楚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与方木一起挣扎的过程中,我似乎看到了同样摇摆的自己。却也同时将自己从同情犯罪的罪恶感中解放出来,善良是人的天性,法律是人的规则,它们当然可以都在。

今天是元旦,又是新的一年,小编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新年第一天,炒鸡想说点啥,不过新年规划什么一点都不符合咱们的气质,要不咱们比一比新年愿望怎么样?万一留言里面有人帮你实现了呢~~小编第一个来,小编希望2017年,世界和平……嗯,就是这么伟大~~~接下去,不要停~~~让窝看到乃们的愿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