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渭 家
作者/田 华
可是,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当地许许多多的人,尽管在心里都是如此认知,但在用语言叙述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把渭家表述成了“外婆家”。我对这样的表述百思而不得其解。
在我看来,乡当们跟着大多数国人,把渭家叫做“外婆家”是大错而特错的事情。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妈妈的娘家永远都是妈妈父亲的家,而不是妈妈母亲的家,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三纲中规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已经明白的告诉人们,妇女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而已,正是基于此,我以为,把妈妈的娘家称为“外婆家”是错误的,妈妈的娘家其实就是妈妈父亲的家,对妈妈娘家的正确叫法应该是“外家”才对。而这个“外家”,指的是有别或相对于自己本来的家的对应称呼罢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一个地方也有一个自己特立的文化的。所谓,十里风俗不同,也就是指的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而已。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和绚丽丰富。所以,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把先生这句话用在这里,就变成了“只有地域性的,才是民族性的”呢。在这里,一方面是各地域之间由于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与崇拜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域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以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这样,也就决定了各个地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民族文化正是由这些不同地方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共同构成,各地风俗习惯、地方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就要尊重地方风俗和地方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才造就了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多元性。多样性与多元性本身就是世界的本质。各个地方的不同文化,对于世界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地方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些也许就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忘记自己地方文化特色的理由吧!可惜,这样的道理能有几个人知晓!
也许有人会觉得把妈妈的娘家叫做渭家,是一种落后与愚昧,在他们的心中和眼里,随大流才是一种文明呢!所以,慢慢的,他们心里也知道渭家是妈妈的娘家,可在嘴上表述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的把妈妈的娘家说成了“外婆家”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才让我的乡当们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跟着他人把渭家这个妈妈的娘家,改口称之为“外婆家”了呢?窃以为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由于十多年前那首唱红了大江南北的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人们渐渐接受了妈妈的娘家就是外婆家这一观念;二是在大多数书籍、大多数媒体和大多公共场合人们都把妈妈的娘家定义为“外婆家”的缘故;三是乡当们对乡土文化缺乏研究缺乏了解缺乏自信,总以为自己的文化丑陋、愚昧、落后,在他们的心中,外面流行的就是美好的,他们和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一样,外面的月亮总比家乡的月亮圆。
那么,故人一直以来把妈妈的娘家叫做“渭家”,有什么典故吗?当然有啊!
在《诗经·秦风》中就有一首叫做《渭阳》的诗歌,其内容为“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琮瑰玉佩”。这首诗歌的大意是说,我送舅父到了渭水的北岸(水北为阳),该赠给他些什么呢?当然是宝马良车了;我送舅父归国,心中却挂念不下,该送他些什么礼物呢?就送些精美的玉佩来表达我的心意吧!
这首《诗经·秦风》中说的故事,指的是公元前637年,秦穆公欲扶持自己的大舅哥重耳回到晋国当晋国新君的故事。在公子重耳动身离开秦国都城咸阳返回晋国的那天,穆公的儿子也就是重耳的外甥——即后来的秦康公,叫做嬴罃(yīng)的人,也就是重耳的外甥。嬴罃送舅父重耳,一直送到咸阳城外的渭河边上时,他看着自己的舅父重耳,于是,就想起了已经过世的母亲,非常悲痛,便作了这首叫做《渭阳》的诗,从此以后,后来秦地尤其是关中一带,就将母亲的娘家称做“渭家”,并一直保留至今,同时,就渭家又分为渭家和老渭家,老渭家就是奶奶的娘家父亲的舅家,就是父亲的渭家。
几千年来,因为《渭阳》这首古老的诗歌,“渭阳”一词便成了表示舅甥关系和睦的典故。如唐时的杜甫在《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一诗中就有“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明。”的句子。到了后来,“渭阳”甚至竟然成为舅舅的雅称,如唐李匡义《资暇集·渭阳》中就说,“徵舅氏事,必用渭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而宋代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四中就说“唐毕相诚家本寒微,其渭阳为太湖县伍伯。”到了清时,方文在《石臼访韩元长》诗中说“金石千年事,幽灵仰渭阳。”这两处所说的渭阳均指舅舅。
到了后来,渭家一词在坊间因受到方言方音的影响,一些人便把渭家的“渭”发音作“外”,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以讹传讹的“外家”了。但就这个“外家”来说,也有不少坊间学者认为,“外”字用于与本来的家相区别尔,像人们常说的“别墅”呀“别业”呀就是与本来已经有的“家”有所区别罢了。因而,在关中方言中“渭家”,就是妈妈的娘家。在华阴把去渭家住一些时日,也叫“熬渭家”。但是,不论怎么说,渭家也是具有血缘的重要亲戚(社会关系)。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由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血缘在维系着。一个家族是这样,而由一个个这样的家族又缔结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这种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正是中华文化几千来生生不息永远传承的精神密码。
文行于此,我要说,不论是天南海北的中国人,请不要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只有永远的守住自己那份独有的地方文化,才算守住了自己的根。我们华阴人把妈妈的娘家叫渭家,我们非但不落后,我们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着,我们所传承的渭家,比起其他地方的“外家”或“外婆家”来,更优雅更有文化魅力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