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和周迅演的《孔子》不够好看?那是你的打开方式错了
儿子的班主任布置了一项作业:看周润发演的电影《孔子》。于是我和儿子一起看了这部八年前的电影。
电影前半段还是好看的,才看了个开头,我就被演季孙斯的陈建斌圈粉了,这家伙连个背影都满是戏啊,在我看来,季孙斯是这部戏里最出彩的角色。
这表演的张力!
排第二的是鲁定公,把人物的犹豫懦弱演得也很传神。
鲁定公很传神
发哥演的孔子算是完成了导演交给他的任务,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孔子的故事只能当偶像剧来写,剧本先天不足,编剧们又只会写政治家的宫斗,不会写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所以把孔子写得很脸谱化、扁平化,剧本就这水平,发哥又能怎么办,能演到这份上已经很有诚意了。
帅呆了的孔子or发哥?
至于周迅的南子,那是导演派去完成商业任务的,电影里必须有美女有暧昧,周迅把这任务完成的不错,在全剧灰扑扑的男人堆里,总算有一个穿得足够艳丽的美女,周迅露了大腿,光了小脚,宛如蓝色妖姬,还勾引了孔子,真的很刺激,电影很卖力地刻画了一个新鲜的南子形象,不过逻辑不够通畅,用力过猛,人物铺垫不够,所以合理化程度有限。
迅哥儿的蓝色妖姬美艳不可方物
至于其他的演员则严重地面目模糊+脸谱化+莫名其妙,七十二贤跟盲流似的,颜回成了愣头青,这都罢了,但是冉有居然有种畏畏缩缩的感觉,这可是当时一流的军政人才,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几大弟子之一。
冉有的表情处理毛躁了点
总之,南子的戏是全剧的分水岭,南子之前还好看,南子的戏还能看,南子之后没法看。孔子的周游列国拍得乏味无聊和不知所云,颜回跳冰水里捞竹简淹死的高潮戏更是看得忍无可忍,煽情煽得让我笑了出来。一言以蔽之,这部电影就是有着几颗珍珠的一盘散沙。
不过,这一盘散沙我却从头到尾热火朝天地看下来了,没错,的确是热火朝天,一边看,一边叽里呱啦地和儿子说个不停,电影看完后还热火朝天地讨论了很久。
所以,我突然发现,这《孔子》还真不错,它是极好的增加母子互动的材料,我跟儿子说了那么多话,已到青春期的儿子居然不烦,都听下来了,没溜走,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且,它还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教辅资料,因了这个电影,我简直把鲁国历史,孔子故事都跟儿子胡说八道了一通,就差把《左传·定公》以及《史记》的《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都拿出来让儿子读一遍了,还和儿子分析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八卦了为啥《孔子》会拍成这幅样子,所以,这电影是极为优秀的亲子沟通及历史教辅材料。
——这才是《孔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简单示范几个正确打开《孔子》的范式:
这个电影历史背景知识点极多,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大堆用儿子的话说“长得都很象,搞不清谁是谁的人”,一般孩子绝对看蒙,但是,既然把它当历史课教辅材料了,看蒙了正好,讲的历史知识他们才有兴趣听。
所以,看个开头就得把电影暂停,先把鲁国三桓的来历,鲁国国君和三桓的关系,三桓和他们的家臣如公山不狃(电影里给改名叫公山狃了)之间的关系讲清楚,这是整部电影的大背景。
三桓是指鲁国三家把持朝政的卿大夫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季孙氏。之所以称为三桓,是因为他们都是鲁国第十五任国君鲁桓公的后代,(鲁定公是第二十五任国君)从三桓的孟、叔、季的称呼可见三桓最初那三兄弟的排序。三桓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互相之间不是叔伯就是堂兄弟,电影里叔孙氏就叫季孙斯为伯父。
百看不厌的季孙斯
虽然鲁国国君和三桓都是一家人,但争权夺利起来互相都不手软,在经历了一连串杀国君立国君的血腥政变之后,到公元前609年后,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掌握了国中大权,《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彊。”40多年后,公元前562,军权也到了三桓手中,“三桓氏分为三军。”又过了11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了。这就是孔子时代的鲁国国情。所以在电影里,鲁定公去参加夹谷之盟,想调用五百乘军队护驾还得去向季孙斯申请。
孔子去找季孙斯调兵
国君当了卿大夫的傀儡,自然不甘心,想把卿大夫扳倒,所以鲁定公会任用孔子。在鲁定公之前还有一个鲁君也想扳倒三桓,还差一点就扳成了。这个人就是鲁定公在隳三都遇挫时对孔子说到的鲁昭公。
鲁昭公是鲁定公的哥哥,鲁昭公时掌管朝政大权的是季孙斯的父亲季平子,电影开场时准备安葬的就是季平子。季平子和郈昭伯、臧昭伯等大夫有矛盾,鲁昭公抓住机会,带臧、郈伐季平子,季平子被围困在自己家里。季平子服软了,他请求鲁昭公让他去沂水边暂住,以配合鲁昭公把事情调查清楚,鲁昭公不同意,季平子又请求把自己囚禁到他的老巢费邑去,鲁昭公也不同意,季平子没办法,只好请求让他带五辆兵车逃亡到国外去,如果鲁昭公这时同意了,鲁昭公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鲁昭公的臣子也劝他:“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意思是国君你就答应他吧,季氏掌握政权时间太久,党徒太多,你一定要赶尽杀绝的话,他们就会一起来对付你。但估计鲁昭公太恨季平子了,不杀不足以解恨,所以就是不答应。
鲁国小朝廷上朝了
这时候叔孙氏的宗主叔孙昭子出使在外,他的家臣们商量,认为季孙氏要是被干掉了,叔孙氏也会接着被干掉。所以这些家臣就打起叔孙氏的旗子去攻打鲁昭公,(三桓是有军队的)救下了季孙氏。
这时孟孙氏的宗主是孟懿子,孟懿子还跟孔子学过礼,也算是孔子的学生,鲁昭公打季平子时,派郈昭伯去向孟懿子搬兵,但孟懿子一直按兵不动,是骑墙派,看到叔孙氏出兵后,他就光速跳下墙头,火速斩了郈昭伯,“三家共伐公,公遂奔。”三桓联手把鲁昭公赶到了齐国,鲁昭公最后老死异乡。鲁昭公死后,三桓就让鲁昭公的弟弟当了国君,这就是鲁定公,鲁定公从一开始就是个傀儡。
这个鲁昭公的前车之鉴就是电影里隳三都半途而废时鲁定公和孔子谈话的背景,鲁定公害怕搞不掂三桓,自己反而会落得鲁昭公的下场。
不过隳三都一开始三桓都是同意的,因为这时候三桓架空了国君,但三桓也在被自己的家臣架空。
如费邑是季平子的封邑,鲁昭公的时候,他的费邑宰南蒯就据费邑叛乱,费邑城墙修得太好,季平子攻打得很艰难,最后采用笼络费邑人心的办法,才收复费邑。叔孙氏的封邑郈邑也出现过侯犯叛乱。
所以电影里季孙斯对叔孙氏说:“你叔家的封地是姓叔呢还是姓侯呢?费邑还是我的吗?”电影刚开始时,季孙斯的家臣费邑宰公山不狃带兵去孔子那抓逃奴,在和孔子对峙的时候,公山不狃对孔子说:“我也厌恶三桓的跋扈,你我联手合作,驱逐三桓,掌控鲁国。”另外在孔子去向季孙斯借兵车五百乘去保护鲁定公参加夹谷会盟,季孙斯说:调兵的军令他会下达,但他说话也未必管用,兵得找公山不狃要,公山不狃出不出兵,他也管不了。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三桓和家臣的矛盾。只是表达手法过于直接了点。
齐鲁夹谷会盟
而在史料里,季孙斯和家臣的矛盾比电影里提到的更猛,季平子死后,季孙斯被家臣阳虎(也叫阳货)软禁了三年,这三年鲁国由阳虎执政,孔子就是在阳虎的邀请下,开始进入鲁国政坛的。不过阳虎最后太膨胀了,他想杀了包括季孙斯在内的三桓宗主自立,结果季孙斯刀口逃生,和三桓组织反抗,最后把阳虎赶去齐国了。公山不狃在阳虎之乱里,也据费邑叛乱过,阳虎之乱过后,公山不狃不叛乱了,继续做他的费邑宰,季孙斯也拿他没办法。
公山不狃在电影里改名公山狃
电影里,公山不狃因隳三都而叛乱,攻打武子台时,季孙斯以打猎为名,躲了出去,坐山观虎斗,等公山不狃战败了,就出兵打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自杀,季孙斯灭了心头大患。这段内容把季孙斯的老谋深算表现得很精彩,虽然跟史实不符,公山不狃叛乱时,季孙斯没躲出去,他也在武子台,公山不狃战败也没自杀,而是逃到齐国去了。
齐国才是收鲁国的破烂的。
不过这些改动无伤大雅,啥都不许改,你还看啥电影,看电影就是来看人的再创造的,所以南子的戏份再莫名其妙,大家不妨欣赏美女,颜回让自己在冰水里淹死,也不妨赞叹一句:这死法真开脑洞,至于电影不提孔子斩侏儒、诛少正卯那就更可理解,这么有争议的事情哪个编剧驾驭得了啊?所以,没必要较真,反正是把它当历史教辅来看的。
欣赏孔子or发哥吧
但我只想对电影里的一句话较个真,孔子离鲁的时候,颜回对孔子说:“你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说实话,这浓浓的于丹式鸡汤有点把我噎着了。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在被困陈、蔡之间,差点饿死的时候和三大弟子有一段对话,孔子分别问子路、子贡、颜回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
《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但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孔子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不能改变世界的问题。
子路的回答是:“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子路说,我们混得那么惨,是因为我们德行和智慧还不够吧。
孔子听了生气,说如果有德行有智慧的就能混得好,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比干怎么会被剖心?原话是:“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子贡说话比子路委婉多了,他先把老师狠狠地夸一通,说:“老师你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但是,老师你不如稍微降低点要求吧?”子贡给老师的建议正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
但孔子听了子贡的话简直是怒了,他斥责子贡,说子贡没志向。孔子原话是“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脩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孔子说,“赐(赐是子贡的名),好的农夫善于耕种,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有精巧的手艺,但他做的东西未必能让大家都满意。君子研修自己的学说,把自己的学问做得再好,也不一定就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格来苟合取容。赐啊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你瞧,孔子骂子路是骂他脑子糊涂,认识不到位,但骂子贡骂的却是他的价值观,这可比子路重多了,子贡建议“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是会被孔子怒骂的,所以,孔子自己怎么会说这种话呢。
再看颜回的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如果学说已经研修完善,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不愧是孔子最欣赏的高徒,这场价值观的考试,只有颜回过关了。孔子听了很欣慰,开心地笑了,说:“有是哉,颜氏之子!”
这种“不容然後见君子”的精神,孟子也表达过,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
另外,影片里有一个场景很被质疑,就是颜回在冰窟窿里捞沉到水里的竹简,竹简会沉到水里吗?
正常情况下,人们依据常识的第一反应就是,竹简不可能沉到水里,它只会浮在水面上,网上还真看到有人把成捆的竹筷子、麻将凉席放到水里做实验。我一开始也觉得应该浮在水面上,但依稀觉得拿现在的竹简来推测先秦的竹简,可能不够可靠,毕竟我们不知道先秦的竹简是怎么做的。另外,在西汉的《淮南子·齐俗训》里有这么一句话:
“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
竹子本来是能浮在水面上的,但是被砍削做成竹简,捆成一束扔进水里后,就会沉下去,这是因为经过砍削制作后破坏了竹子的特性。
《淮南子》是西汉写的书,西汉的时候还在用竹简,它说捆起来的竹简会沉到水里。到底是相信这段2000年前的文字,还是相信我们现在的常识,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总之,《孔子》这电影虽然算不得多好的电影,但作为历史教辅材料是极好的,除了上述这些内容,还有很多内容可以结合历史资料阐发,经过阐发,这个电影其实极好看。
只是不知道你会和孩子这样看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