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时,北洋鱼雷艇的13个逃兵

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图为清政府海军部分军官在日本与造船厂官员的合影

原载:《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第23期

作者:唐博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鱼雷艇军官背着丁汝昌集体阵前出逃,成为北洋舰队战史上最大的污点。出逃事件中被日军俘获的“福龙”管带蔡廷干,将港内北洋舰队的虚实和盘托出;“左一”管带王平逃到烟台后,向上司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正在行进途中的清军援军掉头撤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于刘公岛。

1895年2月7日清晨,威海刘公岛。

海面炮声隆隆,困守孤岛的北洋舰队又一次击退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进攻。正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在趁势突围和坐等援军之间犹豫不决之际,突然有水兵报告:北洋舰队全部13艘鱼雷艇以及两艘炮艇,从刘公岛西口鱼贯而出。而丁汝昌并没有给他们下达突围的命令。

与此同时,站在“桥立”号战舰甲板上的日本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也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幕。难道北洋舰队要作困兽之斗,用鱼雷艇作为诱饵,掩护主力舰艇突围?他马上传令各舰做好防御鱼雷攻击的准备。

然而,这些鱼雷艇冲出港口后,并未向日舰冲去,而是沿着海岸加速向西行驶。这时,无论是丁汝昌,还是伊东,都看懂了:北洋舰队鱼雷艇队正在全体临阵脱逃!丁汝昌想派军舰把他们截回来,可为时已晚;伊东则命令“吉野”等四艘航速最快的日本巡洋舰予以追击。结果,除了“左一”航速较快,侥幸逃脱,其余鱼雷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被俘,无一幸免。

据专家考证,这是一次由鱼雷艇军官们背着丁汝昌精心策划的出逃事件。成为北洋舰队战史上最大的污点。

甲午战前的中国鱼雷艇

1866年,英国人罗伯特·怀特海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自动推进的鱼雷;1877年,世界上第一艘装备白头鱼雷的鱼雷艇“快速”号在英国问世;1878年,俄军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英蒂巴”号炮舰,鱼雷在实战中首次亮相。由于鱼雷可对水面舰艇造成致命打击,因此,鱼雷及鱼雷艇的出现,对追求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的传统海战战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鱼雷艇问世之际,正值中国洋务运动高潮之时。清廷决策层看到鱼雷艇造价低而威力巨大。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鱼雷入水,直射如箭……鱼雷攻旧广艇,一轰而成齑粉。西人谓,水战攻木船者莫如铁甲,攻铁甲者莫如鱼雷,信然。鱼雷理法最密,西人视为不传之秘。”于是,从1880年起,中国的鱼雷事业就开始起步。这几乎与西方列强同步。至1894年,中国海军共拥有鱼雷艇35艘,数量虽多,但分属北洋、南洋、广东等水师,条块分割,难于发挥整体威力。虽然全部购自海外(其中27艘来自德国),装备较为先进,但由于1888年之后未添1艘,艇龄老、航速慢,没有实现鱼雷艇国产化。

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大量购置和建造鱼雷艇。到1894年,共装备了24艘鱼雷艇,其中10艘为国产。尽管日本海军鱼雷艇数量较少,但艇龄较短,有19艘艇龄不满6年;而且所有鱼雷艇编入联合舰队,整体作战能力大大强化。

北洋舰队因承担拱卫渤海湾、屏藩首都的重任,最受清廷重视,因而配备了性能最佳的鱼雷艇。“福龙”排水量115吨,1500匹马力,航速23节,载有4门火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左一”排水量108吨,1000匹马力,航速24节,载有6门火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它们构成了北洋鱼雷艇的主力。“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航速18-19节,其吨位、鱼雷发射管数量都稍逊一筹。另有舰载鱼雷艇“定一”、“定二”、“镇一”、“镇二”以及教练鱼雷艇“中甲”、“中乙”。共计13艘艇,只有日本联合舰队鱼雷艇数量的一半略多。

北洋鱼雷艇的军官基本都接受过近代海军教育。鱼雷艇队管带兼“左一”管带王平,是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员。“福龙”管带蔡廷干,是1873年第二批官派留美学生。“右一”管带徐永春、“右二”管带刘芳圃、“左二”管带李仕元等,都曾留德学习鱼雷。“左二”大副倪居卿、“左二”管轮李绰椿、“左三”管轮霍家桢等,都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海军衙门为培养鱼雷人才,专门设置旅顺鱼雷营(1881年)、威海金线顶鱼雷营(1883年)和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年)。

总的来说,虽然北洋舰队的鱼雷艇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装备精良,人才济济,那么,他们在实战中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