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气从哪儿来?

中医老苗说

扫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三世医老苗

《素问·调经论》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条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邪”的来源粗略地划分至少有“生于阳”和“生于阴”两大类,它们各有具体所指。其中“风寒暑湿”是指代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饮食居处”指饮食劳倦,而“喜怒”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
《黄帝内经》常常把致病因素归为三大类:来源于天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来源于人的饮食起居和七情过伤等,以及来源于地的“清湿”“湿气”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灵枢·百病始生》也有:“夫百部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以上两段条文结合起来分析,发现通常只有来源于天的致病因素才被《黄帝内经》明确称为“邪气”,即“邪气”专指“天之邪气”,它是与“水谷之寒热”,“地之湿气”处于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邪气”不包含来源于地和源于人的致病因素。
《黄帝内经》在其他篇章中也反复表达了这种学术观点。如《灵枢·小针解》把致病因素三分为“邪气”、“浊气”和“清气”,并且指出它们分别伤人的“上”、“中”、“下”三部:“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可见,“邪气”在《黄帝内经》中的本义常常是指源于天的异常气候,以此特意和“浊气”(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等)、“清气”(清湿地气等)之类的致病因素加以区分。
对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也提供了佐证:“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正是因为《黄帝内经》的“邪气”专指“天之邪气”,其在上者上先受之,所以“邪气之中人高也”。由此说明邪气是来源于天。
关于天如何产生邪气,《黄帝内经》也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指出天有日月阴阳、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还有五行生克的变化,因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等不同的气候,如果气候正常则促进万物的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异常则伤人形体致病为害。可见天之邪气,来源于气候的异常。
《黄帝内经》以风为代表具体阐述了自然气候之风在何种情况下演变为异常气候的致病邪气——风邪的。《灵枢。刺节真邪》:“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符合时节之风为正风,称为正气,如春风吹东风:不符合时节之风为虚风,称为邪气,如春天吹西风。在《灵枢·九宫八风》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所以天之气候在非其时非其位的异常情况下即成为致病为害的天之邪气,这便是邪气的来源。
关于天气“非其位”则化生邪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论述:“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张志聪对此条文作了注解:“五气,五方之气也。更立,四时之更换也。各有所先者,如春之风,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各先应期而至也。各当其所主之位,四时之正气也……非其所主之位则邪,邪者,为万物之贼害也。说明五方之气,互相更换主时,各有先期而至的气候,若气来之时,不与主时方位相应者,就是邪气,相反,若与主时方位相应者,就是正气。
而关于天气“非其时”则化生邪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也有论述:“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张志聪注解云:“至而至者,此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四时之气,应期而至,气之和平也。如春应温而寒,夏应热而温,此应至而不至,来气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温,未至夏而先热,此未应至而先至,来气之有余也……如不及之岁,反未至而至,有余之岁,反至而不至,是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为民之灾病矣。”所以,天之六气应与时节相应,如果两者不相符合,则会成为邪气,致病为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