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30 | 名人和明人

名人和明人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有不少年轻人都想成为“网红”,因为一个人出名之后往往会带来利,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名和利是连在一起的。

古人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一个人出名了就不好“藏”,而传统有道之人多是怕出名,因为“道常无名”。出名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用“有心栽花”的方式,也有些人用“无心插柳”的方法。那些千方百计为出名的人,甚至为了出名或者博取更多眼球,方法方式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现代社会,为名为利并没有什么不好,当然如果是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的话,那就要小心了,因为用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界的方式出名,往往越出名越容易出事。名利与任何一个人的缘分都是有讲究的,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出名,但年轻就出名的并且能够善终的人,历史上似乎并不多;也有些人到年老才暴得大名,例如木心先生。大凡是经历过风雨的人,面对名利基本上可以淡然处之,所以他们不会被名利累身。有一些是所谓的“名人”,例如娱乐圈中一些被包装出来的年轻人,看起来似乎很有才华。但这些人的“名”多是为了个人或者背后利益团体的“利”而出名,而且在过去一段时间国人为此争先恐后,未“明”而“名”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我们把“名”看做枝叶花朵,那么“德”便是根系。有些人出“名”不过是一阵风,那是因为他们的根系不够稳健,所以昙花一现。这没有什么值得惋惜,因为是必然的。只有先成为“明”人的“名”人,“名”才能持久,“利”才能大,当然这种“名”背后的“利”一定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代表更广泛、更多人的“大利”,最大的利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的人,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名”人。

“明”人是什么人呢?“明”人首先是有德之人,也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成为“明”人,因为德是能量,是人明白自己、明白世间、明白一切的能量。一个人之所以有惑是因为德不够,不惑是因为“明”或者因为“德”。孔子说“四十而不惑”,那是因为一个人到了中年,在德方面所积累的根基已经比较深厚,不会轻易动摇自己已经形成相对稳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有多少德就能明白多少人生,小德小明,大德大悟。其次,“明”人是行善积善之人,一个人所积之善是他能够“明”的前提,为什么《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呢?为什么古圣贤从来不主张“积财”呢?因为《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只有懂得散财的人才能长久。对于“明”人来说,出“名”是不得已的事情,而且出“名”从来不是为自己(因为“明”人没有自己,《道德经》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是这个意思),“明”人出“名”不过是为了大众,因为只有“明”人才能明白“名”为何物,所以“明”人一旦完成使命,自然会弃“名”而去。

了凡和云谷禅师对话之后,让他成为“明”人,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只要一个人能够“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了凡积德行善改造命运,让他出“名”了几百年。对于“明”人来说,不需要专门去求“名”,“名”也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古人说“明”人不做暗事,但“名”人未必,所以我劝诸位读者,做“明”人,不做或者少做“名”人,假如是一不小心成了“名”人,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因为只有为千千万万人求的“名”才值得拥有,如果是为自己出的“名”,那便是“凶器”。当然如果你是真正的“明”人,那么什么“名”都不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