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声情并茂”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声情并茂

传统戏曲表演中讲究所谓“有情之曲”与“无情之曲”。“有情之曲”就是要求演员把自己置于角色之中,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遭遇、处境、心情、替人物说话,替人物向观众诉说自己的内心的欢欣与痛苦,这就要求演员必须“设身处地”地代角色“立音”,向观众交心,不能再台上有“我”。演员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了解每一段唱词的意思,而且还有分清楚喜、怒、哀、忧、思、愁,最忌讳的就是平分秋色;同时,也要了解剧情的发展和层次的变化,将全剧贯穿起来,并用声音表达清楚,这样,才能使演唱增强完美的艺术表演效果。

一个戏曲演员,单单有了良好的嗓音,只能是说具备了演唱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仍然不一定就能够唱得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因为演员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和词句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声音和字音只能算作演唱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演员的感情则是演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溶为一体时,做到声情并茂,演唱才能富有艺术生命,也才能感染观众。

在演唱上最忌讳的就是演员背本子,把唱腔和音符都像读书一样“照本宣科”地读出来;还有的演员认为学唱就是学腔调,只要能够把某一出戏的腔调用简谱记录下来,对谱寻声,就足够了。这种演唱虽然可以做到一字不差,一音不错,但都是“口唱而心不唱”。因此叫人听起来索然无味,既不能感动自己,也不能感动观众,这就使所谓的“无情之曲”了。

戏曲演员要做到声情并茂,在演唱中,演员的情绪一定要力求饱满,力求体现角色的性格和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不能多少个人物,全都唱成一个大青衣,也就是所说的“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应该在同一个行当中,唱出不同的人物来。比如,《武家坡》、《汾河湾》、《桑园会》全是青衣戏,唱腔全是【慢板】,演员应该怎样唱,才能够区分王宝钏、柳迎春、罗敷女三个性格相似而又迥然不同的人物来呢?先说王宝钏,她是相府的千金小姐,却选中了一个有志气的穷书生,做自己的丈夫,没儿没女,和相府断绝了种种来往,苦守寒窑一十八载,尽管如此,但她终究是相府的千金小姐。我体会,王宝钏的唱腔,一方面要表现出千金小姐的身份和气度,一方面也要表现出她有意志、刚强的性格特点。而柳迎春是个员外的女儿,虽然她的丈夫也是从军一十八载,但她生活上有依靠,又有儿子,精神上有寄托,她的心情与王宝钏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她就具有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而罗敷女呢,家中有老人,与婆母相依为命,丈夫不回来,养蚕也能度日。她是一个忠厚、孝顺和善良的女性。三个人物,三种身份,这就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够掌握好尺寸,才不致使三个大青衣没有了人物性格。人物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唱法也就自然不能趋于雷同。因此,演员在演唱时,就一定要力求出之以情,合之于理,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

——未完待续

毛世来便装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