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篇:武夷山之行——登天游峰
登天游峰
21日,我们要去登天游峰。前几天,天气一直晴好,阳光照耀。可今天一大早,到处浓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可让我们有些着急,盼望着云雾快点消散,能够好好欣赏一下天游峰那美丽的景色。李总说:不登天游,等于白游。这天游峰是一定要登的。
九点多钟,云雾开始消散,我们高兴起来了,接着就出发了。度假区离着景区南入口很近,我们乘车一会儿就到了。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穿过大厅向前走,我看到沿着路边是一溜茶花,有的开着鲜艳的花朵,有的上面满是骨朵,正含苞待放。在我们北方,茶花被当成宝贝精心侍弄,但由于湿度和温度达不到,虽然长了很多的骨朵,可到最后根本开不了就凋谢了,令人沮丧。而在南方,随处可见茶花,角角落落都有,几乎无人管理,但却长得很好,还能开花。这让我们喜欢养花的感到很羡慕。
我们乘上景区的车,行驶了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停车场,下车之后我们开始步行往里走。这时云雾已经散去,景色看得比较清晰了,我们更快活了。
当我们走到一块绿苔斑斑、上面刻有“御茶园”的大岩石旁时(这是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时,在此品茗武夷山茶时亲笔题写的),导游小程指着前面让我们看,我们顺着手指方向看去,发现在远处有两个紧挨着的山峰,小程说那是“双乳峰”,还给我们做了介绍。“双乳峰”又叫鼓子峰、并莲峰,是八曲的最高峰。双乳峰下有唐人王子钦创建的石鼓道院遗址。峰的岩壁上,有一岩洞,可容数十人,相传为吴道人修炼处,故洞名为“吴公洞”。双乳峰集玉莲之秀、丰乳之美、仙鼓之灵、古洞之奇于一身,是进入武夷景区中的第一张名片。
往前走,沿途是一大簇一大簇的竹丛,竹子紧紧地挤在一起,竹竿很粗,竹叶青翠,上面往四面八方分散,呈放射状。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武夷山方竹。我们印象中认为竹子都是圆的,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节目里曾讲到过,竹子真有方的,这回真得见到了。我走到竹子边,仔细地看了看,竹竿虽然不粗,但很明显是呈方形的,棱角分明。再往前走,又出现了许多水杉,树干笔直,没有一点弯,就像水泥电线杆一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
前面是朱熹园,里面有“武夷书院”,原为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遗址。它面对如案似鼎的晚对峰,背倚峭拔奇伟的隐屏峰,前环玉带般的九曲溪,环境清静幽雅。导游没有带我们进去参观,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朱熹的故事。相传:当年朱熹在隐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他独居深山,寂寞中更加怀念他早逝的妻子。一天黄昏,朱熹一人在小亭子里饮酒,突然,出现了一个女子。女子自说姓胡,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师。朱熹就破例收下了这个女生。女生白天跟武夷精舍诸生一起上课,晚上就陪伴朱熹著书,帮助朱熹研墨,抄书,久而久之,两个人就有了一种感情。有一对乌龟精跟朱熹说,你招的这个女生是个狐狸精,如果不相信,你晚上看她的鼻子。朱熹不愿意相信,但记下了。后来看见丽娘的鼻前挂着两个晶莹剔透的水晶条,朱熹大叫,丽娘一下子惊醒,水晶条掉在地上没了。丽娘痛哭,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如今没了,只能离开。外面看热闹的老乌龟窃笑,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投了过去,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上的“上下水龟”。 丽娘跑了, 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在那座小庙里面, 看见丽娘安详的躺在百花丛中,再也不会回来了。现在这个山上有一个洞就叫“狐狸洞”。人们根据这个传说编成了黄梅戏连续剧《朱熹与丽娘》,搬上了银屏。
过了入口,我看到旁边有一个洞穴,接着又一个,这里周围有大大小小许多个岩洞,被称作“崩积洞”,夏天,洞外热空气与洞内冷空气形成对流,使洞口凉风习习;而到了冬春季节,洞外冷空气与洞内热空气形成对流,常常会从洞穴里飘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悠荡,时而聚成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云窝”。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据《武夷山志》记载:云窝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者潜居养心之所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后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之间兴建了“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停云亭等十六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只在岩石间留下了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
沿途我认识了好几种过去只在书本上见过名字或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名贵树木,像“喜树”、“青冈树”、“苦楝”、“朴树”、“苦槠”、“木荷”、“大叶桂樱”等等,还有一种叫“福建野鸭椿”的树木,上面结着红红的不大的果实,走近前一看,这果实像个荷包样,有的裂开了,黑亮的种子粘在上面而没有掉到地上,这样可能更容易让鸟儿啄食,把种子带到远处,有利于这种树木的繁殖吧。我这样猜测着。
前面的一段路忽然变得极为狭窄,右边紧贴着崖壁,旁边有个坑,一排用绳子连接着的木棍斜放在崖壁上作为护栏。崖壁下面往里凹上面往外探着,像房前厦子一样。左边一块上窄下宽很大的岩石斜躺着,下面是个洞穴。我猜测,这块大岩石就是从山崖上崩裂下来的,原来的山崖不是斜的,应该是直上直下的。崖壁上还刻着“重洗仙颜”四个红色大字,这是武夷山人茶文化中泡茶的一道工序,就是用开水浇淋茶壶,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茶壶温度。
在这条窄路的尽头,是就着岩石开凿出的一个只能通过一人的小门洞。穿过门洞,前行不远,就见旁边有一如台似桌的岩石,上刻“问樵台”三字,下面有一首七绝诗:“剔尽蓬蒿见石台,临流学钓趣悠哉。投竿终日忘钓饵,独与樵翁话几回。”落款为“万历丁亥上元明溪谒”。按一般人理解,就是要向山中樵夫问路,免得迷途。俗话道:“傍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欲知山中事,须问砍柴人。”其实它还有向世外高人询问之意。游人经过此处,也许只是瞧一眼就过去了,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洪迈编著有笔记小说集《夷坚志》。该书不仅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的有用资料。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绍兴初年,有一个叫黄朴的人,从外地来到武夷寻访神仙,走遍武夷一无所获。一日,经过艰苦跋涉,时近黄昏,他走到白云岩下,见山麓有一草屋,一个面容秀丽的年轻道姑走了出来。黄朴急忙趋前施礼,询问可到何处寻仙。道姑回答说:“洞天仙府隐覆无形,凡人找不到,当然神仙就更找不到了!现在快要天黑了,路也看不清了,你今天就在这里歇歇脚吧。”黄朴是个规矩人,觉得不妥,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单身住此荒山野岭,我一个男人怎能在此留宿,违反礼义的事万万做不得!”道姑说:“这位客官说得也在理,要知道这里多虎,晚上在外面很危险,还是到里面好一些。”黄朴看看四周,暮色沉沉,茫茫蓬蒿,沙沙有声,顿时心寒胆战。无奈,只好坐在草屋外面。 半夜里一声虎啸,一只吊睛白额猛虎从山麓窜出,在月色朦胧中向他走来。他吓得站不起来,冷汗直冒。这时草屋门忽然打开,道姑焦急地喊他赶快进来避险。但他想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义大防”,终是不肯进屋。 说来也怪,老虎走到离他两三丈远的地方就不动了,虎视耽耽地盯着他。黄朴惊呆了,僵卧不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快亮了,老虎摇摇尾巴慢慢地走了。 这时,道姑在他背后说:“真是有志虔诚的君子!洞天离这里不远,你是可以找到它的!”道姑指给他下山的路,并叮嘱说:“洞天的溪河对岸,那儿水太深,很危险,但你路上会遇见一个砍柴人,你诚心地恳求他,他会帮助你的!”黄朴急忙向山下走去,走到云窝附近果然见到一个银须老翁在路边砍柴。黄朴按道姑的交待赶忙上前施礼,苦苦拜求老人。老人听说是道姑教唆,气愤地抱怨着:“这饶舌的女人真是多话!”但最终经不住黄朴的恳求,只好答应为他带路,说:“你闭上眼睛,紧紧地拉着我的衣服。”黄朴只觉得身体飘飘升空,两耳边忽忽风声,一会儿降到地上。睁眼一看,已来到一座巍峨高大的道观殿堂。向前望去,只见一位神仙,头戴碧玉冠,身穿五彩霞袍,脚穿云履,端坐殿上。左右有道童,手持拂尘。仙人发出宏亮的声音问道:“你是什么人,随便闯到我殿上,赶快回去。回去后要好好积功德、做善事,待功德圆满时才能来。”小道童招待他一顿胡麻饭后,把他送到山下。黄朴回望山顶,仍是葱翠峭拔如前,没有什么两样。他很惊奇又不甘心,就跑到白云岩找道姑,想问个明白。到那儿一看,除了荒山茅草之外,什么也没有了。黄朴回家后,按仙人指点学会了辟谷,坐化在武夷山三仰峰。 明朝人留下的“问樵台”摩崖石刻是在向后人提示这个“黄朴问樵访仙”的故事。
武夷山确是修身养性、著书立说的好去处,也是建馆办学、传道解惑的好地方,刚才我们看到了朱熹的“武夷精舍”,这不前面又出现了一个石门,门额上有“叔圭精舍”四字。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是叔圭精舍的旧址,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
过了“叔圭精舍”石门,眼前顿觉豁然开朗。这里地势开阔,比较平坦,有许多的景致。左边九曲溪绕山而过,岸边有个凉亭叫石沼亭。右边是一座峭拔千寻、直上直下、方正如屏的山,叫隐屏峰。在其峰下有一长形凉亭,叫水月亭,近处岩石有一道裂隙。据说在秋高气爽、月明星稀、浩月当空时,来水月亭把酒赏月可以得到最有诗意的收获,能够得到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正如李白诗中所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隐屏峰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岩壁上有“仙凡界”题刻,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只有那些有胆有识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步入顶峰的仙境。据说山上还有武夷山人为纪念那只美丽善良的狐狸胡丽娘而修的庙,希望她在此吸收天地之精华早日成仙,也为了让朱熹抬头就能望见丽娘,以慰他的相思之苦。如此凄美的传说,让水月亭杯中的月,总是沉淀着道家的狐仙味。明亮的月挂在天上,掉在九曲溪水里,留在胡丽娘给朱熹敬酒的杯中,藏在胡丽娘的心中。
隐屏峰腰,有一个深达数丈的岩洞,叫“先天洞”,又名“伏羲洞”。峰下有一块岩石,秃顶圆肩,卓然而立,俨然像摆在石龛里的一尊弥陀,是为罗汉岩。岩下有一洞穴,称罗汉洞。附近又有一个洞穴,曲折幽深,初入洞内,漆黑一片,稍过片刻,才能辨明石色,故名“黑洞”。洞口两石高耸,上横一条长石,称为云桥。桥外立一石,覆盖路上,名“云路石”。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叫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
紧靠隐屏峰西是接笋峰。但见崖壁上贴着一片尖锐的危石,就像是一枝破土而出的春笋,从壁根上钻了出来。而在它的半腰处,却又横列三痕,仿佛是折断了又连接在一起,令人望而生畏,唯恐大风一刮,便会倾倒下来。此峰为何这般奇特?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原先这座山峰叫小隐屏,下面有一座石堂寺,里面住着一百个和尚,九十九个大和尚既懒又坏,不守规矩,只有一个小和尚手脚勤快,为人厚道,却总是遭受大和尚的欺负,脏活重活全叫他干。因此,来寺里求神拜佛的香客很少,大大影响了石堂寺的财路。为此,几个大和尚便想出了一个歪点子。他们把寺门重新镶金披彩,在寺里塑上“观音送子”的镀金大菩萨,又在寺后院修建了一座“圆梦坛”,隔成了九十九门小客房,还在客房下面挖了一条通道,可以通到每个小客房。这些事情办好之后,他们下山四处游说,观音娘娘大发慈悲,要给凡人送子啦。只要到石堂寺进香,在“圆梦坛”歇个夜,娘娘就会托梦显灵,早赐贵子。那些久婚不育的妇女盼着早日得子,就纷纷前来进香许愿,可到了半夜三更,她们却被那些和尚给糟蹋了。
这事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知道了,决定要进行严惩。她们就扮作姐妹俩来到了石堂寺,正好遇到了小和尚,说要在此借住一宿。小和尚一看两位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就一口回绝了,并说这里的大和尚不好,会出事的。两个姑娘苦苦哀求,小和尚只好答应进去说一声。大和尚一看是两个漂亮的姑娘,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到了四更天,两姐妹正想入睡,忽然客房的地板被掀开了,露出了一个洞口,继而一个一个的光头从里面伸了出来。两个姑娘就跑到了第二个客房里,和尚跟着就追,一直追到第九十九间客房,两个姑娘忽然不见了。
从圆梦坛出来,两个姑娘就去找小和尚,对他说,会报答他的。第二天,小和尚去挑水,忽然来了一只黑狗把水瓢咬去了,头上有一朵祥云在光圈里飘来飘去不肯离开。没有水瓢怎么挑水呢?小和尚就去追那只黑狗,那朵祥云就像引路似的,一直向前飘去,一直过了云窝,穿过茶洞,上了天游峰。这时,天空突然变黑了,猛然间,天空中闪过两道刺眼的白光,只见前晚在寺里的那两个姑娘拔出三把金光闪闪的利剑往小隐屏上猛砍。霎时,三朵火花迸射,接着是三声“轰隆隆”的巨响,从小隐屏上滚下三块巨石,把石堂寺砸得稀烂,九十九个和尚也成了肉泥。
后来,文殊、普贤菩萨为警诫后人,又把那砍下来的三块巨石重新接上去,因为接成的山峰很像直插云天的石笋,峰上还留着三道接过的痕迹,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山峰叫做“接笋峰”。
右前方有一座巨大的平整直立的岩石,叫晒布岩,它阔大平坦,高达400米,宽约200米,宛如一扇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风景区分隔为溪南山北。上面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痕迹,非常分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传这座岩石是天上的先人们用来晒布的。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一些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就有数十行,传说这是仙人们留下的:在很久以前,九重天上的织女每天都要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配上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早晨,负责送布的大仙,挑着织女织的云锦,来到武夷山,立即被“碧水丹山”奇景迷住了,便放下锦担去游玩。待他听到天宫里的击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了!绫罗绸缎已被晨露打湿了。于是他就把一匹匹锦缎抖开,晒在大岩壁上,一直垂到六曲溪边,没想到艳阳高照,到了午间,锦缎被晒化了,溶进了光滑的大岩壁上。就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地嵌进了岩壁上。宋代白玉蟾有诗道:“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故晒布岩又叫仙掌岩。如果是碰到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一道道直溜溜的轨迹飞泻而下,仿佛素练悬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在岩石的石壁上,有很多的摩崖石刻,最显眼的是“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是幼溪草庐的主人陈省。明万历十一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坚辞不就,荣归故里。深厚情感以及怀才不遇,他幽居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表示他如一只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从“伏虎”岩前的石径往北去,便可看到一道石门,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进石门,又是一个空阔的地方,这里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从茶洞放眼眺望接笋峰、隐屏峰、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以及远在三曲的仙游洞,峭壁高耸的危崖,就像是一堵堵高大的城墙,把它团团围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边的一条岩罅。人在洞中,犹如陷入井底一般,抬头仰视,仅见青天一围,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游记》中所写:“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矫也。”
这里还真是别有洞天。我看到在最北边比较狭窄的地方有一个石门洞,门洞的左上方刻着“仙浴潭”三个字,就好奇地走进去瞧,见里面有几个游人正坐在石凳上休息,对面高高的崖壁上有水从高处哗哗地流淌下来,注入下面的潭中。这水是从上面的“雪花泉”中流下来的,听到这美丽的名字,我们就能想见那泉水该有多么清凉和清澈了。
好的地方总少不了美妙的传说,关于“仙浴潭”也有一个传说。从前仙人下凡到武夷山游玩,都要到九曲溪中沐浴。仙人们也有七情六欲,这男仙与女仙在一起沐浴多了,不免也像凡人似的惹出了一些风流韵事,这可是仙界的奇耻大辱,于是,玉帝就责令武夷君另寻清幽隐蔽之所为仙女们沐浴的场所,以免他们见景生情,经不住诱惑而违犯天条。武夷君巡行到雪花泉处的时候,见此泉下潭水清澈,环境清幽,认为将此处作为仙女们沐浴的场所是最最合适的,便将此处定为仙浴潭。从此,王母娘娘与众仙女们便经常到这儿来沐浴、戏水。
从这里开始,才算是真正地攀登天游峰了。它雄伟险奇,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共有台阶八百多级。之前的路都是比较平的,茶洞往上的路就陡得多了。大家顺着台阶往上爬,虽然有点喘,腿有点酸,但还是坚持到达了半山亭处。这里有一个平台,凭栏俯视,可见九曲溪像一条玉带盘绕于山峰之间。
半山亭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天游观建阳籍道士卢谦龙所创建,因凭亭仰望可观赏天游峰顶奔泻飞湍而下的雪花泉,故称为观瀑亭;回身俯视,则可观赏隐屏峰、接笋峰的峻险景象。1984年开发武夷山景区之时,又从观瀑亭延伸正面登山道,山道经仙掌峰直达天游峰顶,遂改“观瀑亭”之名为“半山亭”,意味着到天游峰的路走了一半了。半山亭位于这里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游人到达此处已经十分疲劳,正好在此休息一下,以恢复体力继续攀登。
从半山亭往上的路可就更难行了,曲曲折折,陡而险峻,几个女学员望而却步,留在了半山亭。“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不管路有多么艰险,一定要上到最高峰。我们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奋力向上爬。这一段路植被很少,台阶都是在岩壁上直接开凿出来的。天游峰是一块大砂岩,不分层不分块,高408米,宽600米,号称亚洲第一石。导游说一块石头玩半天,这块巨石还真是够玩的。
走了一阵,感到气喘吁吁的,只好停下来歇一歇,然后再走。过了一个天桥,抬头看,山体沟沟坎坎,一条细长的山道弯弯曲曲向上延伸,路更陡了。但我不怕,踏着台阶我慢慢地向上走,走了一阵,忽然看见山道边深处有一丛竹子,接着又看到一个水潭,里面落上了一些红叶,乍一看上去我还以为是红鱼呢。又往上走,看到水是从左边流过来的,泉水顺着山沟从高处往下流淌,哗啦哗啦的响着,这可真称得上是高山流水了,它给我们增加了许多情趣。
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的“一览台”。台临崖畔,崖沿围以栏杆,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站在台边凭栏眺望,九曲溪水随山而转,萦回如带,竹筏缓缓漂流其上;山立水边,层林尽翠。远处群峰点点,山峦重重叠叠,千峰竞秀,万壑争幽,云雾缭绕,起伏变幻,气象万千。“看,那不是大王峰吗?”我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让老李看。大王峰下面被一道云雾缠绕着,只露出王冠,看上去更像。这时,正好一架飞机从远处山峰上飞过,大家纷纷借这个时机抢拍。
站在此处,望着翻滚的云海,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峰”。明代诗人钱秉镫有诗句赞曰:“闻到天游客罢游,果然此踞最高头。方知曲曲山回转,合使峰峰水抱流。丹碧皴中通估舶,烟云破处垦田畴。棹歌不向前途去,一览台边已尽收。”
站在一览台往北看,便见一座庙宇式的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庄严,那是“天游阁”,匾额题有“遨游霄汉”。阁前两棵大桂花树上挂满红艳艳的祈福带,红红火火的。“天游阁”最早建于宋朝,里面供奉着开山祖师彭祖及其两个儿子彭武、彭夷的塑像。这里为什么叫武夷山呢?相传古时候,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那时,武夷山洪水泛滥成灾,逼得老百姓只好躲进山坳里过着穷苦的日子。俗话说,山有顶地有主。老人就带领老百姓披星戴月,餐风露宿,艰难地开山治水。到白发银须之时,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说来也怪,他俩一落地便见风就长。一阵春风吹过,他们能喊爹叫娘;二遍春雨飘洒,他们能站立行走;三瓣春茶绽芽,他们能下地奔跑。兄弟俩聪颖过人,智勇双全,从小就跟随彭祖翻峻岭,钻密林。因彭祖长年累月开山有功,当八仙在武夷山棋盘岩上饮酒时,乡民们便去求仙人为彭祖赐寿。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不停地开山治水,为百姓造福。彭祖走后,兄弟俩不忘父亲重托,扛起锄头,拿着斧子,背上弓箭就进山了。他俩挖了360天,挖出了九曲十八弯,治住了咆哮的山洪。又砍了720天,砍倒了一丛丛荆棘,开出了一片片良田。他俩就开始种植,种了1800天,种上了垄垄岩茶,栽上了稻谷和果树。兄弟俩又用弓箭射死了猛虎,除掉了恶豹,把山上捉来的野兔、野鸡、野猪等送给村民饲养。他们还在山上种了琪花瑞草和珍贵药材,把山山水水装点成人间仙境,百姓们过上了鸡犬相闻,安宁幸福的日子。彭武、彭夷死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一对开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此山,称这碧水丹山为“武夷山”了。
“天游阁”右边是下山之路,刚走下去,就见一座顶部稍平的山岩,形如高台,取名“妙高台”。妙高台上有一棵罕见的红豆树,树旁有一条涧叫“胡麻涧”,涧旁有一些葱绿的大芭蕉,伸展着它那宽大的叶子,充满生机。溪水从南而来,流到妙高台西面奔流而下,落差达100米,飘逸潇洒,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观。下面“仙浴潭”里的水就是从这里跌落下去的。
在涧旁的石壁上,有许多历代摩崖石刻,其中最醒目的是“第一山”三个字,这是道光壬辰冬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题写的,意思是说天游峰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令人惊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关于大汉奸汪精卫的石刻。
下山的路比较平缓,走起来省事多了。天又下起雨来了,我们撑着伞慢慢地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