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古墓发现1枚老印章,上头刻有2字,专家叹:司马迁错了2000年
中国广州有着2千多年的长久历史,这里风景优美,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其中一座名为“象岗山”的小山冈,地理位置尤其重要,曾在清代时期建过炮台、还曾被列为军事禁区。
而就在1983年6月,工人们在作业过程中,发现地面下有一个无底黑洞,于是就有人拿着手电,前往洞中一窥究竟,没想到却意外揭露了司马迁2千年前在史书上犯下的错误。
▲工人在象岗山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处古墓。(图/翻摄自《洞察军事》)
据悉,工人1983年进入洞中查看时,发现里面摆着一尊铜鼎,他们以此推测这里应是一座古墓,于是马上通知考古团队。经调查,发现大墓深埋在17公尺的山腹里,墓中用巨石修建,显示出墓主人有着一定的身份地位,属于王侯级别,后来又陆续在此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
这座大墓被称为“南越王墓”,被认为是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当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陵墓内出土丝缕玉衣,玉衣内仅剩下已腐朽成粉末状的骨渣,只在玉衣的头罩部分尚有少许残骸骨片。该墓出土还出土“文帝行玺”金印,说明在他生前曾自封为“南越文帝”。
考古人员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几个大字。文帝是南越第二代国王赵胡,透过这一发现,大家本来以为这座墓的主人就是赵胡,不过很快又有人在墓主尸骨旁边找到一枚印章,上面写着“赵眜”二字。
▲古墓中找到文帝行玺金印与一个写着“赵眛”的印章,揭露司马迁在史书上留下错误。(图/翻摄自《洞察军事》)
为了厘清赵眛是谁,考古团队翻阅史料查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发现墓主人死亡时年龄约40岁,这跟历史上赵胡的年龄刚好符合。
确认赵眜就是赵胡,这也就说明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有误,南越第二代国王是叫“赵眛”而非“赵胡”,他的名字被写错了2千多年,可能是司马迁所据档案数据不实以致误;又或是司马迁撰写时无误,是之后被班固传抄时笔误。因此现在将史书上的赵胡改为赵眛,还给他本来的名字。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
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帝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帝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
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公元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帝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地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大越史记全书·赵纪》、《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