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下造个院子
世人对院子的奢想,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清人郑板桥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院子,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情结,也是最终极的向往,特别在熙攘往来的当下,它如梦中星河。到乡下造个院子,远离市声,略成小筑。看淡淡云山,听闲闲溪水,以明月清风之生息,安寄惊鸿一瞥之浮生。
旧时的文人对乡野山水,有无限的向往之情,如陶渊明之护篱田园、王摩诘之辋川别业、白乐天之庐山草堂……他们借山水以解忧,藉花木以怡情,虽远居乡野,却独有一方丰盈的精神境地。「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营设于遗爱寺与香炉峰之间,仰可观山,群峰连绵;俯可听泉,疏水无尽。至于竹、树、云、石,自然成了他眼中应接不暇之美景。院居此中,正可享四时之烂漫,尽收天地之风华。对于世人来说,一方乡下的院子,足可享受人间清梦。
谁不曾有过一个梦:在山下有所院子,远望山间林海,绵延起伏,院内一洼池水,绿树环绕,曲径通幽,一院子的花香和莺声燕语。
现时今日,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代替了古代精致风雅的慢生活。
每个人心底,应该都有一方梦想的院居之地,不用太气派,也不用太精奢,那或许只是一块释放心灵的净地。院子,可以不是最大的,至少方寸之间,都是令人舒心的;可以不是最美的,但至少一物一什,都是令人惬意的,它承载着我们诗意的生活。
一个小院,装满对生活的理想。
朝临日光,暮着月色,有茶书相伴,有好友相欢,世间喧嚣,都可以暂时忘却。小小的院落之地,它除了是日常起居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独立的精神理想国。造个院子过生活,周全自己的理想,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在那些寻常的事情中,获得不寻常的趣味,生活也因此变得丰满而充盈。
有个小愿,便是小院。
随意驻足于院内一隅,风温柔地吹过云翳,水不语地静静流淌。鸟儿栖于池边,青苔小径更显幽静。心安之所,莫过于此。
院居生活,并非构建在主人对拥有的物质条件之上,而是构建在自我排遣的主观感受之上,「长物」便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静日里,焚一缕香,也享贵介风流;平居处,鼓一曲琴,尚知雅人深致。中国人就在这样的闲趣之中,读书、课字、画画、喝茶……闲暇时偶尔约上三五个好友,赏器、玩物、清谈、畅聊……生活的喧嚣与嘈杂,便暂时地过滤在这闲雅之中,它们穿越时光,历久弥新,成了无数人念念不忘的奢想。
小院焚香,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与情调,试想,午后阳光正适,瀹一壶茶,焚一炷香,邀一二知己,尽销日月,抛开世俗,闲谈畅聊。论禅道、明学识,在简而不繁、清而不闹的环境中,享受喧嚣世界中难得的闲暇自在,岂不快哉。
小院焚香,释烦忘忧,在悠然的香气中,足可观照自我,泯消尘虑。在快节奏的时代下,亦得古意绵绵。优雅,当是一种姿态。
《长物志》中曰:
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
收藏位置图史、
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
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
于此观韵焉,
才与情焉,何也?
非有真韵、
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
传统雅事中无限丰富的内容,
任何一个小点都能
如抽丝般牵出一条彩练。
如「香事」,
我们可以领略汉唐
至明清的各种香具,
诗文和绘画中古人的各种香事。
陈继儒说:
余尝净一室,置一几,
陈几种快意书,
放一本旧法帖,
古鼎焚香,素麈挥尘,
意思小倦,暂休竹榻。
这里描述的
确是一个香云漫沁的佳境。
我们在《西厢记》
版画中可以看到
莺莺在花园对月焚香,
虔诚祝告的场景。
在陆师道那张画中
我们看到主人
悠然坐于床榻之上,
与客相谈甚欢。
榻旁放着一个「香几」,
几上一瓶折枝花,
花瓶旁有古鼎香炉为伴。
还有仇英画的倪瓒像中,
也陈设着书册、翎羽和香炉。
宋代以来焚香成了文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事。
黄庭坚的各种爱香的典故
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影梅庵忆语》中的回忆
就有不少冒襄与董小宛
一起品香、鉴香、
制香的佳趣。
而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
今人与香气俱散矣,
安得返魂一粒,
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可感一缕幽香
唤起幽思的别一番况味。
附庸风雅是一个门径,
让我们开阔视野、
让我们丰富体验,
也给我们带来更高层面的享受。
所谓的更高层面
其实并不遥远,如品香一般,
如何懂得鉴赏,
除非多品、多闻。
精品香器
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