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淡淡意 素手兰心情 ——读《把酒问清秋》有感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读罢《把酒问清秋》,突然想起早已忘却的《青花瓷》歌词中的几句。是了,就是这样了。看《把酒问清秋》,仿佛看到一位古装美女,青花瓷样的女子,在案前深深浅浅的刻画着温润的坯胎,一如用笔刻画着温润的岁月。也仿佛再次看到作者李梦群一袭青花瓷的布衣长裙,款款走上舞台,唱着那首宋词《月满西楼》。
第一次印象极其深刻就是李梦群的那首《月满西楼》,在工会的会议室里缥缈回荡,有着刹那间的恍惚:这个日常如出水芙蓉不好打扮的女才子,总是纤尘不染的样子,着这青花瓷风格衣裳,曼妙和谐,是的,她本身就是青花瓷啊!
捧书在手,一股淡淡的墨香飘然而至,远山,近树,一树疏落的红花,寥寥数笔,清淡雅致,把酒问清秋。
《序》部分是与众不同的,我认为。一个人著书,能够请自己的父亲作序,而且这个人也能够联络上许多国内外知名“大家”,以她的人品去请谁作序,相信都会有人欣然提笔的。而李梦群,独独选择了自己的父亲和好友学敏来为自己的书作序,对父亲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的重视可见一斑。但从这一点,足见作者对亲情和友情的重视,应该是视若生命的第一了。
老父亲的《序》也很别致,通篇是女儿梦群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趣事、糗事,叙述中带着深情,诙谐中带着宠溺,满满的爱女之情充盈着字里行间,也衬托着整个大家庭的和谐美满其乐融融,亏不得以前读李梦群的文章,都满满的是情啊!问情哪得如此深,唯有家风好传承。通过《序》,感觉李家不但是家风传承,连文采也是一脉传承啊!
好友张学敏的《序》娓娓道来,一股股友情的清泉欢畅的雀跃,是真挚的祝福,是真诚的提醒,是真情的友谊啊!“在熙攘的红尘中,梦群固守着自己的高洁淡雅,不慕富贵,安于平淡,只是安静的看书,单纯的写字,做真实的自己”。张学敏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奇女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滚滚红尘中,一对姊妹花如莲,静立水中,有荷亦潇然啊!
“温馨四季”里的《书与童年》《书友》《温暖小屋》《老车》《稻香》,让读者仿佛和作者一起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一起听作者讲那过去的故事;“沧海无忆”中,世上又有多少人在《候鸟》一般的生活中,彼此《相遇》,发生着诸如在《学车的故事》《雪落无声》《寒冬》《感来感去》等诸多的工作、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细小的琐事,组成了工作,构成了生活,也才有了生活工作的花落花开、四季分明,如同作者李梦群生活的秦皇岛这座城一样。虽然《喝酒那些事儿》会像刀凿斧刻一样,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印痕,但是终究会如同海边的沙滩、海里的浪花,潮来潮去,海鸥飞翔,记忆随风,也在心底。谁说《沧海无忆》?非也,最深的无忆就是把那些温暖的陈年琐事,雪藏成深埋在心底的女儿红。李梦群大概就是这样吧!
《悠然见南山》是散文,李梦群秉承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真谛,《把酒问清秋》是诗词,小院时常闲坐,淡茶随意频斟,西风吹处暮云清,飞燕筑新檐,问汝何所忆。读李梦群的散文和诗,就如同观赏青花瓷的制作过程:浓笔走近,清雅淡远。烟霞生处,衣袂轻飏。云随风至,飘逸升腾。天青等雨,落笔轻绘。一瞥之间,无复他顾。在未识李梦群之前,每每读她的文章,都有这样的感觉。识得此君之后,才发觉文如其人果然不假,娇小的身材,雅致的眉眼,婉转的声音,总是淡淡的坐在一隅,微笑的看着人来人往,或者是一袭淡色衣裙,怀抱着文件夹,不疾不徐行走在南戴河中华荷园的林间路上,脸上是淡淡的笑。
在读这本《把酒问清秋》的时候,才又得知李梦群也曾经在2012年编写过一本人物传记《爱因斯坦传》,被收录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中。记得当时我很吃惊:人物传记本就不好写,需要大量浩如烟海的资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写外国人的人物传记,这个可不是几篇散文几首诗歌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网上查找,果然是李梦群!惊喜之余,忍不住心痒微信她,讨要一本正版的《爱因斯坦传》。后来,梦群几经碾转给我找了一本,托人捎了过来。书的重量不重,但是,掂在手上,却是分量很重,沉甸甸的。
《把酒问清秋》也好,《爱因斯坦传》也好,让我再次认识李梦群,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对她内心的探究,无论是轻巧,还是厚重;无论是灵动,还是深沉,在那个如水的女子身上结合得那么完美,如同我们的青花瓷一样,那就用古人一首描述青花瓷的诗句作为这本《把酒问清秋》的读后感的结束语吧:小巷寻来雅趣氤,陶然汗雨酿瑶醇。高岗好咏山河秀,妙手方擎今古珍。歌凯德馨佳境烨,名扬画永翰林亲。凤凰浴火涅槃颂,未负虹心美梦真。
愿李梦群这片青花瓷,在文学的天地中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