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说砚台——四大名砚的真实身份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初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所用石材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品质也存在差异。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揭示四大名砚的真正身份。

◆洮砚

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从赵希鹄所言中可见洮砚之珍贵。

“自在观·观自在” 洮砚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而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智者为尊”洮砚

洮砚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沉积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歙砚

歙砚石属于变质岩,未变质之前是一种沉积岩,其岩性为板岩结构中的粘板岩、含粉砂板岩及粉砂质板岩。

清乾隆 仿汉石渠阁瓦歙砚

歙砚石的地质年代为前震旦纪,距今10亿余年。由于这种变质岩既保留了原来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又重新经过高压组合,砚石中云母和石英等分布密集、聚结紧凑,使得歙石纹理缜密,坚润细腻,叩之金声,抚之如玉,即所谓“金声玉德”;平均硬度达到摩氏4度,比墨的硬度平均高出一倍。所以在用墨研磨时,发墨益毫,“贮墨不涸”,“磨之无声”(就是下墨快,不损笔锋,贮墨不易干涸,磨墨时噪音低的意思);同时也造就了歙砚另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即“多年宿墨,一濯即莹”(就是歙砚虽用之年久、墨膏满面,却能洗之立净的意思)。真正具备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优点。

王耀 歙砚宋坑线眉子仔石

明 双凤朝阳歙砚

由于岩石中还有硫化银、钠、铁、锰等其他丰富的矿物成分(如砚中含高价氧化铁,砚石则成褐色、棕色,如含绿泥石则为绿色,而含黄铁矿石则呈黄色),这些都聚在岩石的胶化物中,在岩石再次形成的过程中,受压力、地热、渗透等外力的作用不同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状态,从而形成了歙石千姿百态的纹理以及丰富多变的色彩,大约有百十个品种,远远超过其他各砚种。

◆端砚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以老坑砚石为最佳。

清乾隆 御铭仿古石渠端砚

清 陈端友制叶藜青藏吴湖帆题鹅黄新晴端砚

老坑砚石岩性为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清乾隆 御铭石渠式端砚

◆澄泥砚

澄泥砚是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清乾隆 紫檀盒御题诗澄泥砚

清 乾隆御铭紫砂制仿唐八棱澄泥砚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清雍正 余甸铭黄任藏古式澄泥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