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种玉佩,一般人不能戴?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中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礼记·玉藻》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可看出古时玉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而且上升到君子之“德”的高度,警示君子谨慎行为。
↑战国玉璧,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青玉鸟形佩,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玉韘形佩,西汉,河南永城僖山汉墓出土
玉佩非常人可用,而玉组佩这种高等玉佩,是中国古代礼仪等级制度在服饰上的直接反映,不是有钱人可以随意佩戴,而是有社会地位、有文化学养的君子才可佩挂。
组佩,又称全佩、杂佩,是指成组成套的玉佩饰,是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
从出土文物来看,组佩大多由玉璜、玉管、玉珠、玉坠、玛瑙管、玛瑙珠,以及料珠、蚌珠构成,用料复杂,数量不一,少者只有十件左右的玉管,多者达近千件管、珠,但管、珠的形体均较小,琢磨较为精细。
注:玉璜为礼器和装饰品,主要用于祭祀或佩戴在身上作为装饰,基本造型为弧形,像半个玉璧。
↑玉璜
↑玉组佩
玉组佩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盛行于两周时期,汉代逐渐消亡。西周时期玉组佩大量增多,不仅出土于京畿地区,更大量发现于分封诸侯国,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贵族墓、山西省曲沃晋侯墓、河南省三门峡虢国贵族墓、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芮国贵族墓、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等均有出土。
这些均为贵族墓,墓葬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葬品丰富,组玉佩富丽堂皇,形式多样,结构复杂,成为这一时期富有时代特征的组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礼仪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省曲沃晋侯墓发掘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君主虢季墓
↑西周组佩,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品
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
玉组佩大多出土于国君或贵族墓中,作为成套组合而成的玉器,在反映礼仪等级制度方面非常有代表性。等级的不同可表现在玉料的材质不同、组配形制不同(玉的数量及璜的数量)上。
1.玉料材质不同:周代天子组玉佩多用真玉(透闪石或蛇纹石),天子以下贵族组玉佩不能全部用真玉,必须玉石并用。
目前周天子的组玉佩还没有确切发现,但地位仅次于周天子的诸侯王组玉佩已发现多套,基本上都是玉石相间,即玉佩用玉,玉佩间管、珠等装饰物多用玛瑙、绿松石、水晶等美石,符合礼制。
↑西周四璜连珠玉组佩 玉管、玉珠等为玛瑙
2.玉佩形制不同:组玉佩构成越繁杂,表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就越显赫。用于佩挂的玉璜是周代贵族的身份象征,璜数量多寡代表身份高低。通常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的大型联璜玉组佩饰的结构越复杂,璜的数量越多,长度越长。
七璜连珠玉组佩出土于虢国国君墓,而五璜连珠玉组佩则出土于虢季夫人墓,其他包括太子在内的贵族墓都没有出土,充分显示了此种玉组佩的使用是有严格制度的。
↑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虢国国君墓,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五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虢季夫人墓,现存于虢国博物馆
周代的贵族君子身上常佩戴这种大型玉组佩,从颈项垂挂下来,有的甚至越过腰腹长达膝部,带上长长的组玉佩则不便疾行,行走时必要中规中矩,彬彬有礼,可表现出高贵的身分之矜庄,故当时有“改步改玉”或“改玉改行”的说法。身份愈高,组佩愈长,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这种佩玉方法是西周用玉开始礼制化的表现。
东周以后,组玉佩的形制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个别部件的极力加工和整套玉佩之组合的不断创新,使自西周以来组玉佩为反映贵族身分而建立起的系统化序列规范受到削弱,晋唐宋元时期,与服饰相配的组合玉饰大量出现,但形式与周代的组玉佩形式不同。至明代,规定了组玉佩为皇族贵族必佩之物,组玉佩以复古形式重新出现,但形式仍有变化。
↑玉组佩 明晚期,故宫博物院藏品
在玉组佩盛行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以长、繁杂、真玉为贵。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形式有所变化,也不再是地位高低的象征了,仅作为一种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