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场主人苏清安 | “我想把大坑口这个品牌,做成大坑口的代表作”
复习链接:👇👇👇
大坑口在三坑两涧里绝对是最委屈的一个山场。
在岩茶成名的初期,大坑口就和慧苑坑、牛栏坑并称三大坑。1941年,茶业专家林馥泉在《武夷岩茶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明确记载。
武夷重要之产茶地多在山坑岩壑之间,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是也。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为品茶家所重视,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桂林岩、青云岩、岭脚岩,幔陀上下厂,霞宾上下厂,水濂洞内中外三厂,慧苑岩东西厂,竹窠岩、景云仰峰等,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
牛坑坑宽而短,兰谷岩、宝国岩等属之。大坑口主要岩厂有神通岩、宝珠岩、天心岩之九龙窠等,其他岩厂垦辟茶园在此三坑亦属不少,惟茶厂厂址不在此三坑,故未一一列入。此外岩厂分布于九曲溪者,计有庆云岩、御茶园。
其实从卫星地图上,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这三大坑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山水相连,在长相上也有类似,两侧峡谷幽深,都在东边朝着崇阳溪的地方有一个大开口,详细的地貌和小气候造就了岩茶最佳的产地没有之一。
但是这几年岩茶火了,大坑口这个山场却显得有点没落,甚至有人不承认大坑口是两涧之一,每次聊到这个问题,苏清安显得很无奈。
很多人和他说大坑口不属于三坑两涧的理由都是大坑口的“坑”字是放在中间的,而倒水坑才是和牛栏坑、慧苑坑一样,属于那个押韵的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早在2017年就和大家以专题的形式探讨过,当时虽然没有请到苏家这样的大牌来押阵,但是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大坑口才是那个正牌的坑。
▲山场主人苏清安
之所以说大坑口委屈倒并不是这种低级的误解,而是这几年岩茶炙手可热,牛肉早已经成为岩茶圈的顶流小生,慧苑老丛也像是演技精湛的实力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就连隔壁的马肉也打下来一片“浓凶飒”的江湖。
唯独大坑口,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三大坑,似乎、好像并没有什么只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以至于连大坑口茶业的代表作“大坑口一号”的主要原料,都的竟是牛栏坑肉桂。
所以牛栏坑之外,我们对于大坑口的了解是不是应该从体谅它的“委屈”开始呢?
1.
我家的“牛肉”
是牛栏坑最早一批留丛管理的肉桂
这几年牛栏坑已经成为岩茶粉丝一个必到的打卡景点,热度已经超过了武夷山,但这样的热度其实对生态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的。
比如对比我们5年前第一次来打卡的图片,牛栏坑的入口的土路已经被人踩的板结了,现在甚至要铺上碎石子来保持。
▲五年前第一次打卡牛栏坑山场
▲2021年的牛栏坑入口
苏清安和我们说他们家其实有不少的牛栏坑山场,早先年甚至因为嫌它太分散,不好管理还和人换了一些,但是同样在牛栏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
苏清安说,他们早在牛栏坑火起来之前,就推出了相对平价的牛栏坑肉桂,而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当然还是“大坑口一号”。
“我家最精华的一片牛栏坑山场就在入口不远的山凹里,从入口处看去,生长最自然的一片茶树就是我家的”。
▲武夷岩茶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山场,还体现在各家不同的管理方式上,这些管理方式的差异已经大到肉眼可见,你猜这里的肉桂有几户人家的?
苏请安说他们家是牛栏坑最早一批实验用留丛野放的方式管理肉桂的人。
在苏清安看来,牛栏坑、大坑口这些小山场虽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是只要在三坑两涧范围内的品质其实都不会差到哪儿去,而这个时候管理和工艺反而是更重要的那个环节。
▲苏清安说,他家是牛栏坑最早一批采用留丛放养方式管理的山场
我们和苏清安也讨论过牛栏坑为什么会在市场上成为爆款,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林馥泉说的“牛坑坑宽而短”。
从坑头到坑尾地形地貌的差别不是很大,再加上差不多同一时间种植了大面积的肉桂,短时间内有一定量品质优异且风味有类似之处的牛肉进入市场,再加上牛栏坑山场主人众多,一时间在市场上形成了宣传和产品力的合力,自然就成为了在市场上最先火起来的小山场。
大坑口则恰恰相反。
2.
大坑口的山场
绝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去九龙窠大红袍母树的旅游公路从崇阳边的一个山门拐进了山,过了山门就是大坑口的范围。
▲苏清安家大坑口山场卫星图
说起来这条修建于80年代的景区公路,其实把大坑口最好的那点白菜心给“挖”了,要是当年这条路没修,大坑口应该还能多1000来斤坑底的好茶。
沿着公路一路上行,经过了标志性的弥勒佛。
苏清安把车停在路边,带着我们从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拐进了他们家的山场,“从这条路进去,你能看到的茶树大部分都是我们家的山场。”这句话几乎可以说是天心村大户的标配。
山场集中的好处一个是利于统一的管理,采茶管山的人工成本会低很多。但是集中的山场出来的茶都是差不多的,你可就小看了武夷岩茶的丰富多样了。
从山边的小路进山后,是一条沿着崖壁向上的小路,苏清安和我们说,这条路原本也是通往马头的“主干道”之一,再向上翻过去,就是马头的“赌博岭”和“老再公”,这片山场有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叫马子洞。
▲大坑口山场老丛茶地
说起来马子洞只是大坑口范围内的一个小山场,但是就是在这一片小山场内陆形地貌的差异都很大。
沿着崖壁,是一排盆景式的石砌老茶地,根据石砌的边缘风化程度判断,这些茶地建成的年代应该在清末民初。
我们这几年山场爬的多了,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这样的老茶地,原老就说明山场的素质越好。当年砌这些石坑是非常费钱费力的一件事,要是茶卖不上价钱,是没人会花这个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这些险峻的地方垒石种茶的。
▲大坑口山场老丛茶地
即使到了今天,岩茶如此火热的情况下,茶农对于垒石砌岸还是觉得在经济上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只有在非常核心的地方,或者原来的老茶坑年久失修的时候,才打一些石头进行修补。
苏清安说,这一片老丛是从生产队分下来的,树龄也已接近百年,是他们家非常稳定的一款经典产品。
而在这些老茶地里我们还发现了额外的惊喜。
我们在一块老丛地里拍照的时候,苏清安走过来说,“我带你你们去看一点不一样的东西”,说着就带我们穿过这片茶地,指着两排茶树对我说,“考考你,认得出来不?”
还不等我展现我深厚的知识储备,他就迫不及待的和我嘚瑟,这是105,怎么样没见过这种样子的105吧。
▲留丛105
105其实是茶科所早期的一个培育品种,正式的名字叫黄观音,是由铁观音和黄旦杂交选育出来的,你看这两爹妈你就知道这个茶的特点,就一个字,“香”。
通常这样的香型茶会种在日照充裕的地方,而为了他的香,通常也会进行修剪管理。而留树留到比老丛还高的105,我确实是第一次看到。
▲留丛黄观音
当时非常遗憾的是,苏清安和我嘚瑟完就说,这个茶我们今年都被客户定完了,连喝的都没有啦。好吧,武夷山茶农最怕的一件事应该也就是被Y老师惦记上了吧,今年茶季,我们再带大家来拔草。
▲ 即使同为大坑口不同山场之间的土壤也有肉眼可见的差异
离开这片茶地继续向上,到了岗顶,种的就是武夷山现在的当家品种肉桂了,这一片优质高产肉桂。
我们前阵子来的时候,茶地边上有一棵开满小白花的树,苏清安说这是一种叫木姜子的植物。
▲大坑口茶园里的木姜子
岩茶教室的老童鞋都知道,Y老师曾经胡诌过一个“小白花”理论,大概的意思就是茶叶里的花香大多和小白花比较类似,比如栀子花、百合花、玉兰花、茉莉花、甚至是山里的梅花等等。
而木姜子的香气明显的和这些小百花不一样,它是一种微微带着辛辣的香气,这种植物我在慧苑一带也没有见过,似乎只在大坑口马头到兰汤一带有分布。
这也就是武夷山小气候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些由地形,水系和土壤决定的微域气候最终会在植被上体现出来。
在我们围着这棵稀奇的植物拍个不停的时候,苏清安也没闲着,他在茶园里把茶树上的落叶和残留的枝丫扫去。他和我们解释,这些枝丫不清理的话,明年茶叶的发芽是会收到一定的影响的。
从肉桂茶地里转转出来,苏清安又带着我们从一片密林中穿出,绕到这片肉桂地的山崖之下,这片地里原来也是一些水仙,前两年刚改种的肉桂,苏清安说顺便来看一下长势如何。
▲改种肉桂的山场,挖出来的树根整齐的摆放在一边
这片茶地边的悬崖之下,有一个木头搭建的简易工棚,苏清安和我们说,这是他爷爷苏炳溪年轻的时候开山住的工棚。
看着这样艰苦的条件,苏清安非常感慨,“我们这代年轻人其实起点和际遇已经比以前好太多了,现在这样时代传承的事业,交到我们手上,我也必须要把它做好”。
▲苏清安和我们说,这是他爷爷苏炳溪当年管理茶山时住的工棚
有时候我想,两代传承人这件事对于苏清安这样的年轻来说,可能真的既是荣耀也是枷锁,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没法判断他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我们茶客而言,大坑口这个商标如果在他这样的茶三代手里,真正做成大坑口这个山场的代表作,那也是我们喝茶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事。
老规矩,明晚8点半,我们准时分享大坑口茶业的三款代表作,当然能不能代表大坑口这个山场,还要老司机的的您说了算!
山场主人苏清安分享的三泡茶
2021年2月3日明晚20:30
岩茶教室年度收官专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