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蒲公英
一、典籍摘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化热毒,消恶疮结核,解食毒,散滞气。细锉,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病已安矣。
”丹溪云:蒲公英花黄属土,宜入太阴、阳明经。有一种花叶茎相类而高硕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质甚脆,断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葱管空者是也。四时常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则生,则其禀天地中和之性可见矣,故治诸毒。又为黄花地丁者,以治疔毒者名也。“
《本草正义》:“蒲公英治乳痈乳疖红肿坚硬,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一味也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本草经疏》:“蒲公英,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
《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本草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咖啡酸、绿原酸、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木犀草素,及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咖啡酸不得少于0.020%。
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利尿、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药理:
(1)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杀灭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等亦有一定杀灭作用;对某些病毒、真菌以及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
(2)利胆作用: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
(3)利尿作用:它有利尿作用,特别是对门脉性水肿有效,可能是由于植物中含有大量钾的缘故。
(4)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者。
临床报导:蒲公英注射剂、煎剂、片剂、糖浆等用于多种感染均取得较好疗效,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外科疾患、五官科炎症、皮肤科炎症以及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腮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