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 No.21 | 一口气斩获AA、爱丁堡、墨大等6所英澳OFFER,佛系选手的晋级之路

Olivia
建筑学
GPA:3.72

自我评价:超佛系的拖延症晚期选手。

申请时间线:
OFFER展示
(截至发稿前)

AA

Housing and Urbanism

爱丁堡大学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院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1 Year

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院

Architecture 2 Years

墨尔本大学

Architecture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Architecture

01
通过建筑表明我的态度
[设计理念]

能表达思想,可以触动情感,其次能解决现实物质问题是我推崇的设计理念。我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交互中的棘手问题而进行的对人造事务的构想与规划

在我看来能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或者精神目标、解决问题的设计是最棒的,因为所有的设计都有分析、目标和解决策略,但是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做到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既有创意又能提炼出主题和概念的。如果它都能满足上述的目标,那它就是一个好的设计。

pop-up bazzar

行政服务中心

最终我呈现的作品集成果是比较小清新比较传统的。这与我选择的项目主题有关系(第一个pop-up bazzar就是很活泼有趣的项目),但我的每个项目都是从人出发以当前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社会形势为基础尝试着用建筑表明我的态度。所以我觉得作品集风格大概也与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个性有关系吧。当然这也脱离不了邓倩昕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在经历了这么多次教学以及课余生活上的接触后,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温和有趣的人,我们往往会一同探讨对于设计方案的走向,一起欣赏分析有趣的案例和用什么样的图纸去表达我的方案等等。

02
重构空间形成“审判之路”
[关于作品]
故事的背景要从2002年说起,在911事变后,美国军方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美国海军基地开设了关塔那摩湾拘留营。这是一个独裁统治的地狱。这些被拘留的人们没有受到指控,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也没有被判刑。那里的被拘留者遭受酷刑和虐待,他们的人权得不到保障。
而在当时奥巴马在任期间,他是有做过一些举措去尝试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所以若是未来能成功解决关塔那摩监狱关闭问题后,监狱里面的拘押者需要得到怎样公平的审判呢?他们又该面临着什么样的后续关押和治疗的空间呢?怎么提供给他们不同的有区别的惩戒反省空间或者如何去抚慰他们受到伤害的心理问题呢?在这里被关押了多年面临回归正常生活的人群此时需要什么来让他们与脱轨的社会接壤呢?他们最终该如何走上这条审判之路呢?
我对此次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新型的监狱模式以解决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被拘押者们,而此次设计需要梳理和面临的问题是:
一场有法律保护的审判——让无止境的关押有期限,让无辜的人得以解脱
一个有区别对待的空间环境——将空间根据人群分成不同惩戒空间和治愈空间
一条回归社会生活的道路——给关押和滞留在这个新型监狱的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基于上述所有的研究我对我接下来的设计的整体的空间构思则是:审判是整个空间架构的起始点也是公共空间也是贯穿整个设计的中心,所以大概的架构就是通过审判空间一步步进入到不同级别的独立牢房。

思考完大致的形体关系后,将平面布置先进行细化,由建筑主入口也就是审判之路开始的起点进入后,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审判点,根据犯罪严重性质分为先后关系,性质最严重的拘押者会被安排在最接近入口处专门设置的全景监狱和忏悔室内,而后根据地势,“审判之路”呈一个往上爬坡的形式逐渐往上走,越往后则是无辜的拘押者,他们可以得到心理诊疗和过渡的房间,而这些空间相比较前面的牢房来说会更加温馨更加明亮和宽敞,内部外部使用的线条也更加柔和,材质也会更多地使用木质,增加柔和的空间体验,而对于既没有犯罪行为又没有严重的心理伤害的拘押者来说,考虑到被关押的时间过长,可能一时无法快速的融入现在的社会,故在末端的公共空间提供了许多有帮助的功能性空间,不仅开放了图书馆,运动健身等休闲娱乐活动室,更提供了一些技能培训的教室,让这些与社会脱轨的无辜者能再进入社会前有一个过渡,能满足他们进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这条审判之路走到尽头也是坡顶,这里设置了一片空地,原因是此处周边都是未开发的山林草丛,与古巴相连接的道路交通较为闭塞,且周围曾经被布满了地雷和炸弹,稍不注意就会有被引爆的风险,而且关押在内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中东地区和其他各个国家的人员,所以他们最终必定是要回归自己的祖国,故提供了空旷的停机坪帮助他们回归故乡。

然后模型则根据平面布置和前面的体块和不同空间需要的材质和内外空间的细节慢慢调整修改,在模型的处理技法上较为简单基础,所以比较顺利的确定了最终效果。

点击图片链接可查看该项目完整产出过程

整体的出图阶段还算轻松,没有特别的技巧,整体的风格为了渲染烘托出对这一问题事件的沉重的心情,从头至尾在分析图纸和效果图均采用了黑白色调,然后利用一些小场景的展示和连续的剖面的展示来陈述这个建筑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前期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而后期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前期内容的冗赘和繁琐,所以在最后的表达上都尽量做的简单明了,直切主题,对于整个作品的排版布局什么的也都是按照整个思考下来的逻辑进行布置的,可以说这个项目的表达和设计都是比较直观明了,而且比较简单的。

03
“坏事”有时候也是“好事”
[准备经历]
在大二的时候我看到了学校里有和日本合作的语言机构,于是在了解了日本留学的模式后,慢慢的眼光不只局限于日本一个国家。我想着既然要留学,那就应该针对全球名校,冲冲看也许会比着眼于一个国家来的结果更好一些。
选择继续学习有很多原因。首先我的本科背景在未来的市场上不占优势,而我自己也想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继续深入了解建筑专业(光是本科学到的知识还是太基础了,想要有更深入的发展);其次作为一个双非背景的学生,考研是一件较为艰难的事情,特别是考一些特别知名的大学,所以留学也许会是一条更适合我的道路,众所周知国内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把目光放在全球竞争上面,也许会看到更多的曙光。
记得开始做作品集的时候正好是过完年的寒假,遇上了疫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处于居家的状态。其实这对于我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不需要去食堂吃饭,不需要走很长的路去上课,而且没有人会打扰我学习),几乎每天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埋头苦干。当时学校的设计课是非常耗时间的,幸好带课老师很理解我,不过我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希望老师能直接指出我的不足。由于在校与老师沟通的高效率和他的理解与支持,我并没有特别大的时间压力。

古建筑转译

古建转译制作模型中

不过可能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养成一套良好的设计思路和逻辑有多么重要,所以在刚开始我跟邓老师沟通和推进上会有一些障碍和困难,而邓老师则是不断的引导我,对我这种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后回答问题都非常有耐心。教我应该如何去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从前期的调研,发现问题,怎么切入到我的设计上,怎么把概念落实到建筑上,等等。这个部分确实花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当时我总是反反复复犯这些错误,加上我思维的跳跃,所以第一个项目设计阶段的推进是最艰难的,但是当我牢记所有的步骤后,后面三个项目的推进几乎是越来越快、越来越顺利的。

某个Project做前期调研

在我拖延症犯了的时候邓老师也会及时提醒我,不让我继续“苟延残喘”,没有她也许我的进度会更糟糕。而且她非常专业,脑海里的案例能涵盖我任意随机找的每一个参考案例,当我跑题或者钻牛角尖的时候她也能把我及时拉回来,真的非常感谢她。
我的教务小姐姐是莫莫老师,她很可爱,时不时地会问我进度怎么样了。当我说最后一个项目有点来不及的时候,她一直在帮我留意情况,我的问题都得到了她及时的回应,也很感谢她~
04
一些零零碎碎的日常
[关于生活]

平时我喜欢关注一些网球赛事、不分场合的到处撸猫、和好友旅游、压力大的时候喜欢去静谧的小酒吧~

我很喜欢看英剧《神探夏洛克》。因为它我对英国、伦敦、贝克街充满了浓浓的好奇,也被卷福的伦敦腔深深吸引,通过这部剧我观察到英国那个年代的生活模式。而且剧里有非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线索,这跟我做设计前期去挖掘无论是城市还是国家或者是某种现象、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矛盾冲突等问题是同样的道理,我喜欢去寻找这些细节,这对我来说这非常有趣。

前阵子我去了安藤忠雄的展有被震撼到,他的工作室对于模型的制作,图纸的表达,设计过程思考的草图,我都有细细观摩,每一步都独具匠心,希望我未来的道路能向他靠齐。

准备留学的那段时间,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室友一起做作品集,记忆深刻的就是最后冲刺的一两个月我们天天都熬夜画图,打开音响放着歌,吃着深夜烧烤,边画图边嗨,每个夜晚都不会感到疲惫。

图文来源:Yanxia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