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匯】神秘威嚴 不拘一格— 漫話戰國龍形玉飾
龍 可
之 比
為 世
物 之
英
雄
龍,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具風雨雷電之力量,又有群山莽川之雄姿,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象征,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社會功能。充滿神秘色彩的龍圖騰,與玉在精神上若合符契,註定相遇相生。
戰國一代,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以及琢玉技藝的創新,使玉器一改幾千年來的古樸,變得精雕細琢。戰國是古代玉龍制作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此期玉龍數量之多、造型之美、雕琢之精,可謂歷代之冠,呈現出“玉龍百態”的景象。據資料,戰國玉龍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分別為復合型玉龍及單體型玉龍,但以單體型玉龍最為常見。
戰國時期的單體玉龍以姿態多變著稱於世,玉工承襲了蛇身龍形的觀念,配合玉料的形狀設計造型,製作出流暢生動的龍形佩。此時的單體型玉龍,一般呈扁平體,亦有圓雕而為作扁圓柱體者,根據其造型之不同,大致又可分為四式:
其一,垂首、拱背、卷尾,形體彎曲呈“S”狀,軀幹多作1—2個顯著彎轉。此類玉龍可見山西長治分水嶺53號墓出土者,龍體作卷曲狀,呈“S”型,俯首,上顎向上旋卷,口部微張,龍尾向上卷曲。龍身邊緣雕弦紋,器表雕琢隱起雲紋,紋飾繁密有序,工藝獨到精湛。
其二,形體彎曲呈“W”或“M”狀,軀幹多作3或更多個顯著彎轉,常作顧首、鼓腹、卷尾和昂首、拱背、卷尾狀。出土於魯國故城58號墓的龍形玉佩便屬此類,玉龍作曲身龍形,體扁平,龍首反曲作回顧狀,獨角,龍身作橫向蜷曲,呈“W”狀,,尾上旋分叉,首、尾、足、背部均有穿孔。玉佩周邊有陰線雕輪廓線,龍身以淺浮雕技藝滿飾谷紋,精巧細致。
其三,蜷體狀。如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龍形玉佩,玉佩雕成龍形,體瘦,龍團身,身凸出扉牙以表現龍之爪、翼等。龍眼為一單向鉆孔,龍身光素,殘存有切割和紋飾打稿痕跡。
其四,整體呈曲棒狀。例如山西省潞城縣潞河墓地7號墓出土的玉龍,黑褐色,呈扁圓柱體。龍作回首狀,雙耳向後,口部微張,龍身較細且稍彎,器表琢雲紋,華麗而精美。
隨著時代的演進,戰國時期的單體玉龍在造型、紋飾上亦顯現出來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戰國早期時候,玉龍的龍身相對短肥,多作波浪形,彎曲不甚,形制簡單。龍首多短粗,目部常以橢圓形表示,口部形態有兩類,以閉口者居多,開口者則外部作切開狀,下唇平截內勾,內為一孔。龍角部常裝飾有卷雲紋的鈍尖或扉牙狀。玉龍多無足,少數有足者也僅俱一到兩足,足部以裝飾有卷雲紋的短凸扉牙表示。
如牛家坡墓地7號墓出土的玉龍佩,青玉,半透明,扁平體,龍身肥短,呈波浪形,龍首向後回顧,以陰線雕琢龍鼻及橢圓形眼,龍尾向上回卷,器身滿飾雲紋,流暢優美。
至戰國中期,玉龍尺寸顯著增加,龍身更加細長,且彎曲厲害,軀幹上尖鉤狀歧出增加,已出現形制復雜的大型鏤雕體。此期玉龍的目部主要以橢圓形和菱形為主,閉口狀已基本不見,張口者形態大多與前期相若,但上下唇長度差距更加明顯,孔徑亦加大,另出現下頜前端呈尖狀並且上卷,與上頜後端相連,形成一個圓孔狀的口部。而龍角多為上勾狀的長扉牙形,龍足則多舒張,明顯凸出。
例如中山國1號墓出土的龍形玉佩,器體扁平,通體鏤雕而成。龍身細長盤繞,飾有扉牙,龍首作回首狀,上琢龍角,龍口張開。此器通體雕飾谷紋,鏤雕細致,乃戰國玉龍中的精品。
戰國晚期的玉龍主要有兩類,一類龍身彎曲不甚,作彎轉較少,個別龍身一側內凹,呈弧形。龍首狹長若馬首,省略目部,下頜前端呈尖狀並且上卷,與上頜後端相連,形成一個圓孔,作口部。頸部多陰刻一長弧線,將龍頸一分為二。通常龍身會分出一至兩足,足較長,分別向不同方向卷翹、舒展。
還有一類玉龍,造型精致,雄渾大氣,中規中矩,與戰國自由奔放、生機勃勃的特色迥異。此類玉龍多作昂首回顧狀,軀幹寬實,足爪粗壯有力,雕琢具體。水滴形眼,眼窩斜磨,眉骨尖凸,耳粗長,口大張,雕出尖牙利齒,斧形下顎,細長勾角,此風格一直延續至西漢中期。
如荊州範家坡遺址出土的祭坑龍,龍體呈“S”型,龍首作回顧狀,上頜長,下頜短而內卷,以陰刻雲紋表示眼及鼻孔。玉龍長尾上卷,通體琢飾陰刻雲紋,細致流暢。
戰國早期玉龍的龍身多以雲谷相雜紋裝飾,中後期普遍裝飾淺浮雕的穀紋、乳釘紋和水滴紋、網格紋、雲紋、竹節紋、S紋等紋飾。
在眾多的紋飾中,戰國玉龍飾穀紋者最為普遍,有規則和不規則狀,多滿布於龍身或尾上,取其生化、美善之意。有專家認為,這與古代天文星象有關。《漢舊儀》:“龍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天庭。天田為司馬,教人種百穀為稷。“龍星”即東宮蒼龍七宿之統稱,玉龍身雕穀紋,是古人以為龍星主穀,在龍身上寄託風調雨順、糧穀豐登的祝願之意。
戰國玉龍所飾紋飾早期較為稀疏,布局不甚規矩,中期後紋飾布局則相對繁密,十分規矩。此時的紋飾常以淺浮雕和鏤空相結合的技藝琢就,錯綜複雜,繁而不亂、疏而不松。
戰國時期,玉龍完全擺脫了商周嚴謹規範的藝術風格,其演變的趨勢由古樸凝滯而趨向繁細美巧。戰國的玉龍作品,構思巧妙大膽,身形誇張,體態富於變化,騰光躍彩,是我國玉雕發展史的一次飛躍。
博物館藏戰國玉龍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9.6釐米,寬2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6.6釐米,寬11.1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2釐米,寬4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8.5釐米,寬7.4釐米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1.4釐米,寬7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寬26.3釐米,高17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13釐米,寬1.5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寬9.6釐米,高3.5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寬7釐米,高3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10.4釐米,寬3.6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12.1釐米,寬5.7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21.8釐米,寬6.8釐米
天長市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4.1釐米,寬4.18釐米
河南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12.5釐米,寬2.6釐米
洛陽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9釐米,寬1釐米
荊州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0.3釐米,寬8.6釐米
湖北省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3.2釐米,寬6釐米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9釐米,寬12.5釐米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4.2釐米,寬4.7釐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9釐米,寬4.8釐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23.4釐米,寬7釐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2.7釐米,寬3.5釐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8.8釐米,寬2.2釐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6.9釐米,寬5.3釐米
曲阜孔府文物檔案館藏
實際尺寸:長6.9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9.9釐米,厚0.4釐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17釐米,厚0.6釐米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實際尺寸:長7.3釐米,寬6.5釐米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實際尺寸:長9.5釐米,寬7.3釐米
山西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長8.5釐米,寬2.2釐米
旬邑縣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7.2釐米,寬11.3釐米
旬邑縣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27釐米,寬8釐米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藏
實際尺寸:長10.5釐米,寬5.1釐米
安吉縣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8.8釐米,寬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