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管建刚:8种方式,教你把“表扬”这件事做到极致

全文长 4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精彩导读

表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表扬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总去看孩子的缺点,本质上,是我们自己心里装了太多的不宽容、不欣赏。注重发现孩子的优点,错事里也能看到好的一面,引导起来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作者简介

管建刚,苏州市“双十佳”青年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1.奖励性表扬

对学生来讲,物质奖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颗糖果,一个作业本,一张照片,优先阅读老师带来的课外书,都会引发同伴的羡慕。

同伴羡慕眼神下的那颗糖,无比甜美;同伴羡慕眼神下读的那本书,是世间少有的奇书。

吃的、用的、读的,都可以作为表扬中的奖励,奖励“特权”,也可以。只要留心、留意,新的奖励内容、项目,会不断冒出来。物质奖励不是目的,目的是背后的肯定。

2.主题性表扬

做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逐个击破。这段时间抓诚信,那段时间抓责任;此段时间抓纪律,彼段时间抓作业……有了阶段性主题,表扬也有了专题的配合。

表扬课的PPT 首页写:“责任专题表扬1”“责任专题表扬2”“责任专题表扬3”,如此,学生对专题的印象深了,自会朝专题所要的方向走。

3.制造型表扬

一不留神,表扬会集中到班级某几个人身上。一些同学坐在教室里,整天给别人鼓掌,整天听老师表扬别人,表扬越多越气馁,越不舒服。

所以,要做一张表格,今天表扬了谁,打一个勾,举手之劳。一个月下来,三个月下来,一看表,清清楚楚,哪个同学很久没表扬了,想办法表扬,想办法制造表扬的机会

案例

金俊昊同学借了本《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们》。世界名著,按我们的算法,阅读量可以乘以2,47万乘以2,等于94万字。

我问金俊昊:“你准备几天读完?”“我没想过。”“想一想吧。”“半个月吧。”

“看一看总页数,按半个月来计算,平均每天要看几页?”一算,每天要看40页。

这一天,金俊昊看满了40页;第二天,也看满了40页;第三天,已经看到了182页。

“金俊昊看书有计划。”我当然不会说,金俊昊是在我启发下才做计划的,“一天40页,半个月看完《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们》。并且,金俊昊超额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到目前为止,平均每天看了60页。”

我朝金俊昊跷起了拇指。这个拇指,也跷给全班同学看。

4.匿名性表扬

开会,同事担心校长表扬她,一表扬,压力就来了。有点压力是好事,压力过头了可不好玩。同事怕身边的人孤立她,一有什么事儿,好像都该她站出来。

哦,表扬也要匿名啊,只描述那事,不说那主角。主角一听,哦,夸我呢。我称之为“匿名性表扬”。

案例

教室里,多了一盆水仙花。我对那帮迷恋“神探”的男生说:“交给你们一个光荣的任务,查出那人是谁。”三天过去了,我问“神探们”,他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我知道是谁。那天早上,她第一个到班级,随后,班里多了一盆水仙花。每询问此事,都引发一阵热议:到底是谁啊?每一次热议,那同学总是很兴奋、很开心。热议,是最好的表扬。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破案。实际上呢,我早就破案了。”三天后的表扬课,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的眼神快速地、开心地闪开了。

大家嚷着要我公布谜底。“那位同学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就不要去查了。”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知道,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愿意这么做,她只不过先这么做了。”

讲台上的墨水快用完了,又出现了一瓶;过两天,讲台上,又出现了一大包餐巾纸。我问大家,有没有看见谁放的。“看见了,不告诉你。”一位同学调皮地说。

5.逆袭性表扬

常有此类状况,你指出那同学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这时,一帮同学不怀好意地笑起来,一帮同学同情地朝那同学看,那同学的头快钻到桌兜里了。

不能批评了,转而表扬,那学生刚要掉入万丈冰窟,一阵和风将他裹到春天里。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明明有嘲笑,却得到了尊重。我称之为“逆袭性表扬”。

案例

语文课上,背、记“练习三”上的成语,背、记后,自己签名,确认。

“李顺婷背得不熟,记得也不牢,何以见得呢?”我拿出李顺婷的回家作业本,请前排的同学,读括号里的话,“还有点不熟悉,回家再背。”

一个同学小声嘀咕:“自作自受。”

“对,一般人眼里,这叫自作自受,而我最看重、最欣赏的,正是李顺婷的自作自受。李顺婷的自作自受里,有着可贵的诚实,对自己的高度负责。”这回,轮到大家对李顺婷刮目相看了。

我问李顺婷:“回家,背了吗?”李顺婷的脸一下子红了,冲我摇了摇头。一个不完美的结果,我有点意外,大家也有点意外。

“承认自己没有背,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这才是真实的李顺婷、诚实的李顺婷。”我说,“今天回家,你一定会好好背的,是不是?”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大家相信吗?”“信!”

6.批评性表扬

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没有监狱的社会,那是美好的理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我们似乎习惯了批评的相貌:怒气冲冲,暴风骤雨,声色俱厉。我们忘了给批评以甜美的形象,如,表扬式批评、批评性表扬。

案例

吕琪带来了苹果手机,正给张至远看,我碰着了:“你的手机?”他点头。“家长买给你的?”他点头。

“不要带来炫耀。”我请他关机,放好,“学生要炫的是什么,你懂的。”

第二天,我问吕琪,手机有没有放好。他说放家里了,不带来了。

我表扬了吕琪,听得进老师的话,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错能纠正。这样的表扬,吕琪不会太开心,藏着批评的表扬,谁听不懂呢。

也不只为了吕琪。我借表扬吕琪引发:“人活着,总要能够有一些地方炫自己。一个生意人,他炫自己挣了多少钱,应该。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炫有多少钱,比如老师,应该炫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老师到了教室,就说昨天我做家教,挣了多少钱,恶心不?”

“嗯。”一同学大声应着。

“作为学生,我们不是去炫,我有苹果手机、苹果电脑;也不是炫,我的衣服名牌,我的书包名牌,我的手表名牌。你炫的,不是你的骄傲,而是你家长的骄傲。”

作为学生应该“炫”什么?我给大家看王晔、宋溢鸿的作业,不会做的题目,他们老老实实地写了“上网查”,他们把顾颖颖的学习方法,学到手了:“作为学生,这,值得炫——我又学到了一个好习惯、好方法。”

赵逢琛要练字本,要写字升级:“作为学生,这,值得炫,炫出自己向上的力量、上进的行动。”

一个学生该炫什么。这个早上,由表扬吕琪引出的话题。

7.弥补性表扬

老师左手扔出了批评、惩罚,右手的表扬要紧随其后,我称之为“弥补性表扬”。

学生努力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个时候,也要弥补性表扬。老师不是神,也会冤枉学生,用表扬来弥补自己的失误,能有效弥补师生间失和的感情。

案例

师生问好,大家站得很有精神,潘维奕歪着脑袋,斜着身子。我提示了两遍,潘维奕还想着他的心事儿,叫不醒。

我掏出手机,拍下他的姿势,他也没发觉。看着那照片,大家哄笑起来。潘维奕不好受了。我不说话,让“不好受”再呆一会儿。

“下一张照片,我很欣赏,照片中是谁呢?”依然是潘维奕,他正专心地复习着数学。第一节课,数学单元测试。

我常给学生讲:做事,要分得清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次要的事”。一会儿要数学考试,那就要把课外书放一边,阅读课外书,重要而不紧急,紧急的事先做。

“看照片,我知道了,潘维奕分得清什么是'紧急的事’。”潘维奕绷紧的脸,有了笑意。

批评了学生,理智上,学生知道老师为他好;情感上,不一定能接受。找个地方夸一下,情感上的抵制,消解了大半。

8.滞后性表扬

一般地,及时表扬能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不一般呢,表扬也要滞后。

事情弄清楚、想明白需要时间,而不一时冲动,这个时候,表扬要滞后;几个表扬的事凑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洪流,从而更有冲击力,表扬要在等待中滞后;帮助学生设定奋斗目标,完成目标后给予奖励,让目标本身来管理学生,这种情况,表扬也要忍住,忍到目标达成的那一天。

案例

张奕晗的作文,写对妈妈的不满、生气、愤怒,很有力量,录用。过了一天,她说,不想发表了,妈妈看了《周报》会伤心的。

徐子怡的作文录用了,她的心情很沉重。那作文,批评朋友的:发吧,会伤害友谊。不发吧,到手的“作文·举人”,没了。

徐子怡问我该怎么办?我答:你自己拿主意,友谊和举人,哪个重要。

她回:友谊重要。失去了积分,我还可以挣,友谊没了,或许再也回不来了。管老师,我决定不发作文了。

张奕晗和徐子怡两个故事,我放一起肯定:“写作文要有情感,要有情绪。然而写出来后,如果伤害了世上美好的东西,比如,伤害了友情、亲情,怎么办?她俩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些事件,单个出现,不具有冲击力。出现了一个事件,等一下,几个相同事件出现了,再夸,就有了冲击力,能产生更好的效能。

我要求学生“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没有当日完成的,要扣一个作业分,扣到单元考试的成绩里。也有加分,加分也直接加到单元考试里。

几年前,学生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我这样发短信告知: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再次没有完成,要扣作业分1分,遗憾。----管老师

开设了“表扬课”,我的短信变了,柔和了: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没有交来,很遗憾,今天你没有做到“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期待明天有一个全新的你。----管老师提醒

现在,我常这样提醒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据我的统计,你的默写作业本暂时没有交来。请你查看一下书包,是否在自己那里。也可能我统计错了,敬请原谅,也请回复。----管老师友情提示

我这个人,冷峻多于热情,挑刺多于欣赏,批判多于赞美,这不是个好的思维方式。

开设“表扬课”,也是以表扬学生,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透过以上短信,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精选文章推荐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来源:星教师

|编辑: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