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长公主的那座城(下)
【上期提要】:历史,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去考究它的过多细节或真伪,需要的只是一种反思或借鉴。
比如,我此次寻找的这座城。史书对它的记载是何其的吝啬,以至于让我这只小小的螨虫儿每每如坠迷宫,四处碰壁!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叹息:歧路亡羊!
原来,我所能爬过的,只是一小截儿砖缝耳!
四面楼台成瓦砾
大元王气起开平,北建雄藩馆帝甥。
四面楼台公主第,万家烟火鲁王城。
当年战垒巡刁斗,此日荒田拾破铛。
络马河边重回首,满山禾黍自纵横。
以上这首诗叫《乌丹城怀古》,作者为前清举人赵玉丰。
据赤峰学院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青年文史学家李俊义介绍,赵玉丰,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二月初八(一八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他早年继承祖业,经营田产,后家道衰败。他刻苦自励,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八月应己未恩科顺天(今北京)乡试,考中举人。生前以教书为主,许多私塾专馆争聘其为塾师。他给书斋取名为“泥莲书室”,常在泥莲书室以诗书自娱,吟咏余暇,亦爱作砚田耕。
在刘增军和张仲仁编著的“玉龙文化丛书”之三《两河涛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赵玉丰曾详细考查了全宁古城遗址,并作了笔记:“城基高五尺,周六七里许,中有废塔及断碑一,字迹漫漶,惟‘鲁国大长公主’字辨。”赵玉丰还对城址进行了考证,认为“济南王特木尔子多阿克丹勒尚大长公主,加封鲁王,自络马河至赤山、涂河俱为分地,即今赤峰县北境及建昌、朝阳西北境也。”
这里的“济南王特木尔”就是上一期提到的“帖木儿”。“阿克丹勒”即指帖木儿的儿子碉阿不剌。而络马河就是现在的英金河,赤山就是红山,涂河则是指老哈河。
写到此,我忽然又有了些许的感慨,赵氏在一百多年前尚可手扶几断残垣而歌。可叹的是今天的人们,那叫一个真正的“两手空空”了!记得两年前我曾随一个摄影记者团回到乌丹采风,可在那几条街路上转了又转,就是找不到一个“下手”的地方,把那几个见多识广的“老记”急得直搓手:“如此历史悠久的一个小镇,竟然没有一样老的东西可看,真是不可思议啊!”
是啊,尽管遗址或文物的缺乏有其复杂的历史和人为等诸多原因,但作为闻名遐迩的“龙凤之乡”,除了一座小得可怜的纪念碑之外,还有什么呢?如今,我们的“新城”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是否已为“鲁王”留块“歇脚”的地方,哪怕是仿古一条街或一个小小的广场也是好的!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有识之士正在尽力而为地做着一些本地文化历史的保护工作:比如,前面提到的那部由刘增军和张仲仁主编的“玉龙文化丛书”就相当有分量;比如,赤峰市新城区有一座“车伯尔民俗园”,其名字就是采纳了翁旗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振国的建议,让赤峰人知道自己和忽必烈的妃子是同乡;更值得一提的是,乌丹镇还有了一座私人博物院——翁牛特古代艺术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就陈列着一尊蒙元时的祭器,它高13厘米,上宽18厘米,底为12.5厘米,上面还刻有“皇姊大长公主施财铸造 祭器永充 全宁路文庙内用”的铭文,非常值得研究和观赏。
其实,“新”与“旧”是相辅相承的,没有“旧”的基础与内涵,“新”的只不过是一副空壳或花架子。
几段故事幻云烟
在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曾出土过一枚“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中书礼部所造,是元代军中运粮官的凭证。由此可见,当时全宁路农业生产之发达,应当是元代重要的军粮供给地之一。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弘吉剌部就设立了“应昌和籴所”。所谓“籴米”就是用国家控制的钱财市粮于民,类似于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因此,元朝政府也给予弘吉剌部大量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例如在至元二十年,元朝政府给应昌路拨钞三千锭,第二年增至四千锭,第三年增至五千锭。每年籴储粮食近一万石。
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执政以来,为保障粮食供给,多次下诏禁止某些地区酿酒,但限制全宁、应昌酿酒的次数却很少。元成宗时,“禁和林军、上都等酿酒”,而“蛮子台部许酿”。由此,弘吉剌部在元朝的地位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说明,全宁路的粮食储备充足,有余粮可以酿酒。
元朝中期,弘吉剌部已成为著名的牛、马、羊产出地,很多的优良战马也多产于此。史料记载,仅1286年一次就向上都地区运送军马八万匹。至顺年间每年都向朝廷赶送大量牲畜,最多一次达十万头只。
写到这里,就又有了一个疑问:应昌、全宁地处松漠,民众也应当多数从事畜牧业生产,只有少量的屯田,但它为什么能成为元朝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呢?
在乌丹附近的庙西营子曾出土一块石碑,长105厘米,宽65厘米,正面两侧有连枝牡丹花纹,碑文汉字,楷体、阴刻:“大元敕授近义副尉永平路东亭县达鲁花赤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和扎孙恩之茔”。
大德七年(1303年)全宁府提格为路,路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路设有达鲁花赤,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受中央政府和鲁王的节制。一般路的达鲁花赤、总管等职由中央任命,而全宁路的达鲁花赤或总管是由鲁王在弘吉剌部的亲信中选择推荐。
一个永平路的劝农事官死后为什么会葬在全宁路呢?“玉龙文化丛书”之三《两河涛声》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是鲁王派往永平路的官员,死后安葬在全宁;另一种可能是作为鲁王任命的官员,按例来向鲁王汇报情况,却死在了全宁。
原来,全宁路设立后,鲁王分地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四大块:第一块是应昌路和全宁路,弘吉剌部1214年之前的祖居地在额尔古纳河和得尔布尔河流域,后来被太祖改封于此地,这块封地也就成了弘吉剌部特薛禅子孙的生息之地,面积为112.112平方公里,位置在赤山以北,赤峰大部分和锡盟、哲盟一部分地区,辖于中书省;第二块是同样辖于中书省的济宁路,即现在的山东省南部地区,面积为17.168平方公里,供奉户有三万户;第三块是辖于江浙行省的汀州路,现在江西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的交汇处,东临厦门市、西靠瑞金,北依武夷山,南抱梅州市,面积为20.233平方公里,供奉户有四万户;第四块就是同样辖于中书省的永平路,现河北省所辖,东起唐山市,西临秦皇岛,北至辽阳,南滨渤海,面积为10.976平方公里,供奉户有1.3万户。
这四块鲁王分封之地,总面积为160.488平方公里。同时,在至大二年(1309),朝廷又赐给鲁王江浙行省平江路(现苏州市附近)稻田1500顷,至顺年间又赐平江路官田500顷。
由此可以看出,鲁王的权势是何等显赫,这也就不难理解其农、牧皆丰了。除了全宁和应昌外,另外的三块封地可都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区。
可惜的是,如此富庶广大的鲁王之地,却没能维持过百年,便随着大元的云烟而雨打风吹散了!
鸭鸡山下叹蹉跎
鸭鸡山,一个同样让我感觉缠绵的地方,因为自己的少年轻狂与此有关,很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往事如在昨天。以至于直到现在,每一次回乌丹的时候,总会深情地望上它一眼,既是向那份青涩致敬,也是将几缕柔情往心里再揣一揣。
但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的鸭鸡山的确更像一顶毡帽,只是不知这顶毡帽是何年何月被吹落于此的。
如果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算起,到1368年的灭亡,总共才不过百年,强大的蒙元帝国就开始走向了末路,国家管理腐败,军备松弛,财政困难。同时,蒙古贵族官僚地主阶级却在趁机大肆兼并土地,使得众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整个蒙元帝国摇摇欲坠,最后在公元14世纪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结束了蒙古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351年,由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揭竿而起。1357年,壮大起来的红巾军兵分三路伐元,其中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第二年就攻入了元上都,紧接着便向全宁路、辽阳行省进发。1360年,这支农民军攻占了全宁路,焚烧了鲁王府。可惜的是,这支农民起义军没有正确的行动纲领,打到哪儿,哪儿就是火海一片,很快就丧失了民心。而失了民心的武装队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最终干涸、枯萎、消亡。
关先生即刘福通部将关铎,关于他的下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他从辽阳入高丽后,整日沉溺于酒色,不久就被高丽王诛杀了。第二种说法是他于1360年战死。同为刘福通部将的破头潘的下场也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与元将孛罗帖木儿交战,兵败投降,后又降于扩廓帖木儿。其二说是无降元事,而是率一万多骑兵奔走中原,不知所终。
但是,尽管全宁路鲁王城的内府被全部焚烧,可城周边的建筑大部分保留了下来。借此,鲁王和万户主征调军队,在毡帽山等处构筑体系,作为死守全宁的坚固堡垒。
毡帽山即现在的鸭鸡山。
1368年,元顺帝败北到应昌,全宁就成了北元镇守应昌的前沿阵地。
《明实录》和《明史》载: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常遇春、李文忠部率步兵八万、骑士一万,自北平往取开平,道三河,经鹿儿岭,过惠州,败故元将江文青于锦州,得士马以千计。次全宁故元丞相也速复以兵迎战,又败之,也速遁去。”
“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师攻高州大石崖,克之,斩故元宗王朵朵失里,擒其承旨百家奴,余众败走,文忠复遣指挥唐某追击之,至毡帽山,遇故元鲁王,营于山下,以兵攻之,斩鲁王及司徒银答海俊、平章把剌、知院忽都,获其妃蒙哥秃并金印一、玉图书一。”械送至南京。
1381年,朱元璋养子西平侯沐英“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
公主山长寨就是今天的乌丹镇西大山和黄花山一带,全宁四部则指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四部。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李文忠是明代开国著名将领 ,字思本,小名保儿,汉族,江苏盱眙人。十二岁时便死去母亲,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阳谒见太祖。太祖见到李保儿,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己姓。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 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十九岁时, 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 击败天完军, 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沐英,字文英,汉族,朱元璋义子,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名将。早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明朝建立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卒于任上,其后人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末。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明太祖下诏:在元全宁路址设置全宁卫,取缔应昌路,任命捏怯为全宁卫指挥使。
至此,一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池就这样悄然而逝。
至于那位最后的鲁王到底是谁,是那位“马某沙”吗?谁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