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餐桌上的“常客”

“先入为主”的理念根植在心里,让记忆中南瓜的样子定格在黄橙橙、胖嘟嘟像一个放大版的“桔子”。

儿时上“抗大小学”,一次学校请来一位老工人给我们讲“忆苦思甜”课。老工人讲的什么内容如今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课后给我们喝的那碗南瓜粥仍然令我记忆犹新,尚记得它的颜色和味道。它极尽还原曾经的“苦难岁月”,绝对有别于平日里家里吃的那种南瓜粥,但它确实被同学们喝得“津津有味”。也许每个人都不想让他人指责自己思想不进步吧,抑或“忆苦思甜的南瓜粥”对同学们真就不算什么事(因为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饭食还没有达到要有滋有味才有食欲的程度),反正是个个吃得“有模有样”的。所以儿时的南瓜是参杂着进步思想的“小米饭南瓜汤”,一种口碑极好的食物。

南瓜伴我成长,南瓜“辅佐”儿子长大。二十多年以前在盛产南瓜的北方,到了秋天家家都要存储过冬菜,南瓜就是其中的一种菜品。那时家门旁一个平时放鞋的架子便成了存放南瓜的所在(选择这里的原因一是北方冬天家里有暖气,室内气温比较高,而南瓜在储存时不能受热,门口相对来说温度会低一些,所以被选为最佳存储位置;二是所谓的鞋架其实是一个竹质的书架,能够放置各种书籍的宽敞的三层隔断足可以放下硕大的南瓜,加之竹编制品有良好的透气性,所以“竹鞋架”就成了过冬菜南瓜的首选存储地)。七八个大小不一的南瓜像玩具一样摆在上面,它们便成了儿子的“玩具”。讨人喜欢的南瓜被儿子抱来“送给”爷爷奶奶;色泽惹人的南瓜外皮上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留下儿子一个个小小的“牙印”;当然,儿子也没有放过有些“奇异”的南瓜,它们常常被放在地上当球滚着玩儿。总之都是些有着某种“长处”的南瓜才能入住我们家里,它们不仅在餐桌上成为我们的佳肴,同时也给我的孩子带来了一份乐趣。

而今的南瓜品种多多、花样翻新,让我目不暇接。面对着各种各样讨人喜欢的南瓜我常常稍显“局促”。一来我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以它们“饕餮”为食了;二则看着摆在货架上大小不一的南瓜,我的脑子总在猜想它们和以前吃的南瓜一样好吃吗?它们的肚子里会有南瓜子吗?根植在脑子里的昔日南瓜的样子和味道,遭遇如今诸如长得像冬瓜一样的“老南瓜”、外表油光发亮的“油皮瓜”、墨绿色表面呈疙疙瘩瘩状的“贝贝瓜”,以及微缩版的“水果南瓜”等等,总是让我觉得有些差异。如今的南瓜在我吃遍了过后,虽然让我难以忘怀,但我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想来想去它们少了“肚子里”那一粒粒饱满的南瓜子。因为从前的南瓜肚子里结满了“南瓜子”,吃南瓜的时候,肚子里的南瓜子顺便被取出洗净晾干,无论是生吃,还是炒熟吃都是我们这帮孩子们“白白赚得”的零食哦!那是我们曾经判断南瓜“好与坏”的评判标准!

念兹在兹,南瓜还将是我日后餐桌上的“常客”。今晚我又做了南瓜烧香芋,想吃吗?过来一起吃就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