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色发展的“初心”?浙江绿色发展初探(之一)
【经岚观察】18036
什么是绿色发展的“初心”?
——浙江绿色发展初探(之一)
文/李志青
近日,校方组织参观考察浙江新农村建设,出于专业的兴趣,对安吉的两个考察点颇感兴趣,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安吉的“碧门村”和鼎鼎大名的“余村村”。两个村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各有特色,结合笔者对各地绿色发展的长期观察和跟踪,深感绿色发展至今,有必要回到起点,看看什么才是绿色发展的起源,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源头,不忘“初心”,绿色发展才能在中长期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
从安吉的两个例子来看,最初为何走上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都与当时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有关。
以碧门村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业村”,当地的主要乡村产业是“竹制品”,通过加工毛竹,为全世界的千家万户源源不断地生产各种竹制品,碧门村的村民也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致富,不过,在这个致富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一是生产本身有各种污染排放,二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生产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矛盾,使得生产发展本身变得不可持续,为此,碧门村的绿色发展由此提上议事日程,并在2007年左右开始建设成为第一批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从而渐渐地成为安吉绿色发展的一个名片,那就是“工业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碧门村绿色发展的经历来看,绿色发展的初心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在生产与环境出现矛盾之后,为了优化生产结构,赢得更好的产业竞争力,也就是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得不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再来看余村的例子,这个村子现在非常有名,已经成为官方“两山论”思想的起源地,是什么因素触发余村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呢?这个村的情况与碧门村有所不同,早期的产业是采石业,生产石头。这个产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大,污染重,而且还有安全隐患,早在2004年左右,当地这个产业就已经走到了尽头,无法持续下去,在被迫关停了采石矿后,当地一半左右村民没有了收入来源,那怎么办呢?是发展新的工业,还是彻底告别工业生产,走向绿色发展道路呢?当地的选择正是后者,决定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赢得新的发展生机。应当说,在当时仍然唯GDP论英雄的条件下,能够将生态环境作为新的发展动力,这一决策是有勇气和远见的,也正是在这一当口,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现在想起来,能够推动余村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其实正是在传统发展模式无以为继之后形成的深刻反思,不能继续用另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来替代之前的发展方式,而是必须重新审视和深度挖掘生态环境资源,走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工业等新的发展道路。
看完安吉的两个例子,我们再来看看浙江另一个地方,衢州的例子。2017年6月衢州被选为国家级绿色金融国家改革创新区,其实衢州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典范。但衢州的绿色发展之路与安吉有所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衢州所处位置是浙江的“生态门户”。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浙江杭州等地的上游水源地,是浙江最南面的生态屏障,因此一直以来,衢州就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执行“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而与此同时,衢州也在寻求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生态屏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衢州当地逐步形成了较好的化工产业基础,集聚了一批化工人才队伍,同时,当地农村在养殖业方面也颇具规模。这样一来,衢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碰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如何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为此,衢州开展了积极探索,自2014年成为浙江唯一的一个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开始,衢州尝试用经济金融手段来平衡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后来证明,这一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时至今日,衢州通过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手段较好地规避了工业、养殖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和风险,实现了绿色发展的初衷,即把建设浙江生态屏障、保护水源地作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各种产业。
从以上三个案例的比较来看,尽管绿色发展是我们的总目标,但却各有各的动因,有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工业”(碧门村),有的是为了实现绿色转型(余村),而有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生态优先”战略(衢州),而无论是哪种动因,都离不开“因地制宜”这个“初心”,也正是在坚持这个“初心”的情况下,各地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使绿色发展最终真正内生化到自身的肌体中。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备注:本文部分照片取自微信群,特此感谢照片原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