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最好的学习
文/涂俊礼
笔者儿子在高中一年级时,考试得了第一名。周末回到家,笔者问他:“考了第一名,班里同学对你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没有?”
儿子说:“就是问我题的人多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听到这里,笔者笑着说:“你给他们讲题,不害怕他们超过你啊!”
儿子自信地说,“怎么可能?有一个同学问我题,我讲了一会,发现讲不下去了。我感觉原来的解题思路可能有点问题,我就让他先回去了。”
“你让人家先回去,不害怕人家说你保守?”笔者说。
“哪会啊!我说的是,你先回去,这个题我原来的解题思路可能有点小问题。我再想想,等会去找你。后来我想明白了,就又给他讲了讲。”他赶忙解释,“这个题我已经想通了,将来不管老师怎样出题,都难不倒我。而他,因为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再换换题型,可能还不会,怎么会超过我呢?”
儿子帮助同学的故事说明,要想教别人,自己必须先把问题弄明白,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能通过别人的问题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以教人者教己”。
历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当过老师。孔子是老师,苏格拉底也是老师。为什么说讲学可以塑造人呢?很关键的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想要讲好课,首先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没有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把想讲的东西归纳、总结出来。归纳、总结出来以后,如果要讲给别人听,让别人入脑入心,还必须有感性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感性思维能力。“讲学要想讲得好的话,一定要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完美结合在一起。”
王阳明先生说,“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笔者认为,王阳明先生这句话就是对自己学术水平提升的真实感悟。
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圣人的成长也不例外。从36岁“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先生在讲学中,感悟越来越深。37岁讲授“知行合一”。42岁,学术上更进一步,讲授“存天理、去私欲”。49岁,讲授“致良知”。54岁,系统讲授心学理论。55岁,讲授“天泉证道”。至此,阳明心学完成。王阳明的学术实践之路告诉我们,讲学的过程也是锻造人的过程。
讲学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讲学不仅可以影响和培养别人,对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王阳明有一句名言“夫志,犹木之根也”,但“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功也”。人生志向很重要,心学首先要立志,通过讲学可以把自身培养灌溉成参天大树。在多年的讲学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位圣人。
要想真正获得成长,做到教人之前先要教己。目的是教人,客观上却是先教会自己。同样,一位班主任如果想在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也必须首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文字编辑:张颖苑 责任编辑:张颖苑
实习编辑:关佑涵
主编:石 明
副主编:李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