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油腻就拉肚子,中医有妙方,巧用风药收奇效
王佩明
泄泻,在《内经》称“泄”,汉唐时期多称“下利”,宋以后称“泄泻”。
泄泻之为病,有久、暴之分。从病因言,或因夏秋湿胜之时,感受风寒、寒湿、湿热而起;或由脾运失司,清浊混淆,分利失职所致;亦或外湿引动内湿,内外合邪为病。从五脏言,以脾脏为中心,涉及肝、肾、肺三胜,出现肝脾不和,脾肾阳虚,肺脾两亏之泄泻。
剖析其病机,无论新久虚实泄泻,其邪气均离不开-一个“湿”字,故《内经》总结为“湿胜则濡泻”
论其治疗,对这个“湿胜”,后世往往采取健脾运湿(如六君子汤)、芳香化湿(獵香正气散>、淡渗利湿(如五苓散)、温化寒湿(如理中汤)、苦寒清湿热(如白头翁汤)等办法。而对久泻不愈患者,对症给以涩肠止泻之品。有时尚不能奏效,甚为棘手,以致束手无策。
9年前,我拜读了《临证指南医案》。在《医案●幼科吐泻]》王案中,叶氏提到: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推而广之,对于湿胜久泻,。
常药少效时,何不加入风药,祛风以胜湿呢?在近几年的临床.中,我每每试用这一-法则,特别是对幼儿患者,常能收到桴鼓之效。至于风药的选择,可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等, .均能鼓舞胃气上腾,犹如地土淖泽,风之能于。
为什么祛风能胜湿呢?笔者认为:
其一,凡泻皆兼湿,湿为长夏之气,与脾脏相应。而胃与脾以膜相连,一阳一阴,胃恶燥喜湿,脾恶湿喜燥,脾升胃降,共同完成熟腐运化之职。若脾胃功能失职,则清浊不分,并走肠间。今用风药,风药多燥,湿为上病,风以胜湿,以切脾胃复其升清降独之功,乃治病求本也。
其二,肺居上焦,职司宣肃,性喜消虚,为水之,上源。在水湿代谢中,与脾密切相关。今用风药,皆为轻清透表之品,以宜肺疏表,驱邪外出。
可见,祛风胜湿法当列为治疗泄泻的一大法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