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的没落
万世师表孔夫子站在河水边感慨万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劝告后人要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正如流水一样日日夜夜湍流不停,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发奋图强,有所成就。老子对水也有自己一番独特见解:“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所争,处众人之恶,则近道矣。”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水的纯朴及其深厚的内涵。可见,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水”早已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中国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唐诗,曾反复提到过“水”,写“水”之诗更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李白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远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赞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低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诗人对水似乎赋予了生命和活力,水与人,人与水,两者紧紧结合在一起。
让“水文化”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是,文人墨客给水赐予了情感和魅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淡淡的亲情、友情、思乡情,通过一杯酒水跃然纸上,感同身受。此外,骆宾王的《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此时此刻的水,恰恰见证了孤胆英雄的悲壮,睹物思人,慷慨不已。还有,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人眼中的水又仿佛一丝一缕的线条,在萦绕着人的心头,挥不去,抹不掉,永留在心灵深处。
有人曾问过:“为什么简简单单的水,却对中国人有此特殊的感情?”我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生生不息地孕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赞颂水也属真情流露,饮水思源。
遗憾的是,曾经辉煌的“水文化”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水资源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恶化,清纯优美的“水文化”,也逐步走向颓废、衰败。我们也清晰认识到文化遭受压迫,可以文艺复兴,但水和环境一旦被污染了,却不可补救!
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现在很少人知道“水文化”的辉煌过去,更不用说它的将来。或许只能从某书某页某段落中读到:“青山隐隐水迢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的感觉,高瞻远瞩,而今,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对于“水文化”的没落,心中有言之不尽的惋惜,更让人心痛的是水资源的肆意破坏。河流干枯,瀑布截流,大海污水横流,酸雨频繁……大自然的一切,都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但还是很多人孰视无睹,呜呼,哀哉!
但愿“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的后果不会发生。但愿我的但愿,只是我的杞人忧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