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引起的“生态之战”:拼多多低价面膜,不止是低价

你所担心的事情,总是会发生的。

这是墨菲定律所描述的。而“拼多多撕下了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一文发布后,再度敲响了警钟,让很多还未曾关注到拼多多的化妆品店主,他们的情绪在短时间酝酿与爆发。

▲浏览数据(截至5月6日)

意料之外,此文引发了诸多热议。但在笔者进入本文主题前,想先厘清评论中易被误解的两个观点:

1、“拼多多撕下了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本文谈论的是同一品牌在不同渠道,或不同电商平台中,不同售价的问题,并非谈论面膜品类的价格竞争。

2、笔者并不认同“买雅诗兰黛、SK-II的顾客不会上拼多多买面膜”的观点。运营者习惯性给消费者设限,然而真实的消费现状是,消费者一边在拼多多上拼团,一边也毫不吝啬地买DIOR口红和戴森卷发棒。

前者是高性价比的日常快消品,后者是对消费者具有“自我奖赏”式功能的品牌,两者并不冲突。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拼多多低价面膜时,表面上是在讨论价格之争,背后实际上是指向生态之战

过去化妆品生意是单向的,从供应链到品牌商,再到渠道商,直至消费者。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被颠覆,品牌方不仅要考虑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还要考虑在社交网络中的地位,这决定了品牌操盘手要管理的是两个方向以上的生态系统,一个是渠道网点布局,一个是消费者网络,从而也有了全渠道营销的布局趋势。

但为什么品牌除了布局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还要在拼多多低价销售呢?

1

更薄利多销的生意

毫无疑问的是,全球互联网中心是在中国。这也意味着,由于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和网民数量,中国又特别适合做薄利多销的生意。

这样的观点,在拼多多得到了证实。基于“帮砍一刀”的社交分享模式,拼多多月活用户在移动端一度超过位列第一的天猫。

从拼多多用户画像来看,除了与淘宝用户重合度约达 46%之外,在做四线及以下城市和36岁以上小镇大妈的生意上,拼多多都更有优势。而这与绝大多数CS店的目标群体相同,品牌商又怎会错过这一流量池?

▲图片来源:企鹅智酷

此外,“低价折扣”的关键词成为了拼多多引流的重要因素。据《拼多多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拼多多用户中59%追求“折扣”,向他人推荐的比例高达90%。在消费者心中,登录拼多多就等于抢到优惠,这与天猫、京东电商渠道让消费者主动去搜索的区别很大。

因此,虽然美妆品牌提出线上线下同价,但面对忠诚度低的网民,不仅消费者抵挡不住价格洼地的诱惑,品牌也自然不愿错过这更薄利多销的生意。

2

品牌如何权衡

实体与电商渠道

羊群效应下,拼多多成为了诸多本土品牌又一个全新的销售战场。

但真正让店老板愤怒的是,一边厢品牌商宣布“线上线下同价”,一边厢又用新的套路“割韭菜”。

“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若按《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这里的“兵”就等同拼多多,品牌方则是“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

但任何商业模式都有其矛和盾,我们必须去承认电商渠道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像业内人士说的那样,“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即便没有拼多多,还有云集等平台。”

在这样的生态竞争中,面对天平逐渐向电商倾斜,品牌到底该如何权衡实体与电商渠道?业内人士给出了以下不同的看法:

- ➊ -

线上线下同价

- ❷ -

线上线下同价并非最佳状态

与上述看法相反,有行业人士认为,由于渠道特性和破价方式不同,对于品牌而言最好的状态并非是线上线下同价,更不是渠道低价割韭菜。

在他看来,品牌销售最理想的状态应是,按不同渠道的消费特性,制定迎合渠道的促销方式,但线上线下折扣力度可保持一致,甚至线下力度可稍大于线上,这样有利于门店引流吸客,同时也不会影响线上份额。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产生交易的价格一定是在特定地点时间,面对特定消费者时,能给对方“增加价值”的价格。

正如前文提到的,消费者对于日常快消品和“自我奖赏”式功能的品牌,接受度并不一致。对于门店而言,关键是根据渠道特性,如何在细节和体验上提升消费者“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对产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 ❸ -

差异化才是竞争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进驻拼多多平台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产品过剩,致使拼多多成为品牌甩货的地方。而避开价格战的最好方式是提升产品竞争力。

这犹如一直流传的笑话:资本主义为了解决经济危机,便不停往河里倒牛奶,造成全社会效率和福利的浪费。按照业内人士的看法就是,真正解决产品过剩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倒掉全部牛奶,仅需要把不好的牛奶倒掉即可,也就是品牌提升自身产品质量,良币驱逐劣币。

但现实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却没有带给大部分品牌真正智识上的进步,而是依旧在打无底线的价格战,归根到底还是品牌意识与商业文明的滞后,一味在模仿抄袭,缺乏真正的创新意识。

因此,当我们谈论“拼多多撕下了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时,如果仅仅关注价格竞争,容易陷入“傲慢与偏见”之中。

市场永远都是对的,市场需求、品牌精神和渠道规则是相互独立却又融合的三部分。但抛离了市场需求和品牌精神,最终如何玩转渠道,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