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宽窄巷子——人懒狗散的老成都,市井平民的旧味道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步入这么一处代表老成都市井文化的小巷子,让我不禁欣喜若狂。简直无法想象,在繁华的大都市中间,竟然潜藏着这一处幽静的所在——宽窄巷子,有着那样的让我不知所措的优雅。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满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靠每年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
古老的成都,在历经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无论是繁华还是落寂,该消失的都消失了,只有当时这几条巷子因为偏远,因为不够繁华,不够发达而得以保存。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在这幽深长巷中,传统成都的空间肌理、生活节奏被留存下来,成为了老成都生活触手可及的标本。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精致得没有瑕疵的巷子,那些整洁曼妙、纤尘不染的庭院,那些典雅的小楠竹,只有几棵参天的大树和些许的残垣断壁的遗留还有以往的气息。这里很美,美得有些炫目,阳光都有些肆无忌惮,它们倾洒在这个巷子里,铺满了所有的角落,映出那么多金色的影像。
最具特色的,是宽窄巷院落天井的设计。天井用狭长的木板铺就,板与板之间留有小缝隙,上面设置着遮伞和桌椅,或用餐或品茶,或喝咖啡或玩牌。天晴时,趁着阳光从树荫投来的罅隙,在地板上洒下点点光斑。雨天时,雨敲打在伞棚,砰砰咚咚如雨打芭蕉,流泄下来的雨从木板的缝隙里排走,一点积水也没有,清清爽爽。而木板的铺设也有讲究,有的是规矩方正的,给人正统的印象;有的是斜线形的,给人生动活泼的体验。石板、水池与树木、花卉相映成趣,配以秀气的石凳桌椅,古色古香。穿行其中,脚下是盈盈清浅的水池,七彩的鱼儿往来戏游,睡莲清出芙蓉,眼前一派花叶芳菲,山水画境。可以随意而憩,真是惬意。
实际上,宽窄巷子是一个经营的场所。宽窄巷经营的主题较多。吃喝玩乐都有,可以满足不同好的需要。文化是渗透到经营之中的灵魂。茶吧、书吧、画吧,布艺、古玩、字画,餐饮、饰品、刺绣……各自一统。室内物件陈设古朴靓丽,凸显古典情趣。随意在一个厅堂里都可能见到各种各样的旧式家具、器皿,雕龙刻风,镂花琢卉,象征写意,琳琅生辉。
倒是喜欢这几条巷子那些花枝招展的名字,远比她们贩卖的商品更可心。恺庐、宽居、花间、海棠晓月、子非、而已、正旗府、三块砖、宽坐、味典、竹缘、居留、吉祥、养云轩……
巷子里有一堵长四百多米的景观墙,它是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而成的。从一匹匹历代古砖,到片片近代老砖,又到块块现代新旧砖,其中残断、印痕、斑迹,以独特的装置、垒砌、陈列与历代地图、图像、图景嵌合并置,展示了一段千年老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断。
有几处私宅,看得人心生爱意,可惜大门紧闭,在树荫里深掩,素朴的砖瓦,拙厚的马头墙,露着盈盈的树叶,不能窥视院落里的生活,这多叫人遗憾。不晓得他们会不会厌烦这外面嘈杂的人流,这些来来往往脚步匆匆的人会不会扰了那些清幽?“私宅勿扰”好像已经表明了主人绝决的心意。
看到这,我突然觉得一阵悲哀。
如果一座建筑,改变了它旧有的功能,那么它的灵魂必定也是消失殆尽。宽窄巷里的酒吧饭馆与各色商店挤走了生活在这些房子里的人。这样的地方,除了建筑风格上的不同,内容却几乎在中国随处可寻,北京的后海和南锣鼓巷,云南的丽江古城和束河,上海的新天地,广西的阳朔西街。
我们对之间应该满怀敬畏。无一例外的,在所有的旧迹改造中,我们看到的除了被损害,就是被损害。光鲜的新事物随处可见,不喜欢了亦可推倒重来。只有那些蘸满历史印记的事物,留有旧日的时光,旧日的生活,旧日的气息,无法重建。
这里虽然还打着老成都民俗的招牌,其实除了偶有的几个门店里装模作样的贩卖着一些和老成都有关的商品,这里几乎是和真实的民俗绝缘的。民俗的本质是人,这里搬迁走了的居民,是成都文化的灵魂,这里再是繁华似锦都已经没有了根基。
人懒狗散的老成都,市井平民的旧味道,在这座越来越都市、越来越国际的城市,在这宽窄巷子,到底是在消逝还是在留存?
2011年06月03日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