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投射:人有很多面,你看到我哪一面,你就配哪一面。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亲手教会的。
当感叹人生不如意,抱怨命运不公时,请问问自己:
我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是谁把我通到如此境地?
我内在的什么模式让世界这样对我?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一个又一个困境中,跟我们的人生模式有关,一个人只有看到并觉察自己的模式,才会自然地做出调整。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能让我们看清自己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在发掘你自己。
去了解别人的感觉、想法,你也会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一位婚姻专家说的:
“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者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我们在另一半的身上,投射了很多的希望和幻想。
那些我们自己无法达成的,或是感觉自己没有满足的。
就转而投射到爱人的身上,希望通过他们来满足自己。
而对方往往跟我们一样——对方也想在我们的身上寻找到他们认为缺失的东西——爱。
于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两个乞丐的关系,大家都在托着讨饭钵向对方索爱。
因此,在这样的关系里,双方很容易累积失望与抱怨。
刚刚恋爱时各自的伪装会很快现形,而陌生的真实感则会很快显现。
很多的亲密关系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模式。
宋代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你内在是什么,你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则反映了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的内在自我。
这种认知会给我们带来自省,如果你信任自己,你也会信任别人。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人会说我那么相信他,他还做这个事儿让我伤心。
或者有的父母说,我曾经相信孩子,可是孩子让我失望了。
本来说好的玩半个小时的游戏,然后现在偷偷地玩了两个小时还不放手。
所以一旦信任变得有条件,那么就不是信任了。
认识自己是人安身立命之源起,也是了解他人的必要步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人最难的就是“有自知之明”。
每个人各自的投射与想象、爱或恨的强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未知事物的推测、以及看自己只想看到的东西或观点的自尊心,于是我才明白,只是一个容器、一个宿主、一种标记、一个投射体,里面装着的,是爱的人与恨的人各自的EGO以及在庞大对立中所不断强化出来的对自我所支持立场的维护。
那么“自我”是什么?
自我是一种记忆、一种感受、一种投射。
我们的人生一路向前: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选择=未来的自己。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女人和男人,又怎么可能有完美的婚姻和爱人呢?
所有的完美期待,都是源自头脑潜意识的“投射效应”,将生命成长过程中未满足的“匮乏性需要”转移到婚姻和爱人身上。
婚姻心理学家长期研究发现,完整、幸福的婚姻总是有根神秘的“爱之链平衡”,将婚姻内的两个不同身份、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还是岁月的沧桑巨变,都始终不渝地永续着两人真爱的传奇!
而大部分芸芸众生的爱情与婚姻,外表看起来也很不错,璀璨亮丽,可一阵微风吹来,便阵阵颤抖;倘若强风袭来,后果更不得而知。
因此,有人说,大部分人的婚姻,不是活在爱里,而是活在恐惧中。
世界是什么样子?
充满好奇,有人说美好如天堂,也有人说世界就是一场炼狱,慈悲者看到慈悲,匮乏者看到匮乏,高尚者看到高尚,魔鬼看到魔鬼,世界如我所见,世界也如你所见,我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他人都是我们的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界限感和旧有的模式
我们需要通过他人不断地观察自己
最终,擦亮自己的生命用最舒适的状态生活。
当然,也有人到生命的尽头也无法擦亮,那是Ta的事,交给Ta自己。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