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育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木亦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从学校到社会对美育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评价改革的推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等将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过去一段时间,学校美育的开展受制于师资、场地、资源不足等现实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的作用,就必须在师资、场地、资源等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加强师资、场地建设,保障开齐开足体育课,还必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互通美育大资源平台。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是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从课程、师资、场地等多方面确保学校成为美育主阵地。
美育并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内、课堂上。校园之外的广阔天地,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都蕴藏着丰富而多元的美育资源,是美育的“第二课堂”。事实上,很多学校也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去领略艺术品的风采、去感受历史的深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
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越来越紧密结合的当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互通美育大资源平台同样重要。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开始进行数字化探索,可以让不能亲临现场的师生感受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魅力。通过互联网,全世界的优质美育课程和资源,都能够跨山越海与学生相见。而短视频等媒介平台的发展,也推动了美育的普及。近年来,舞蹈、绘画、书法、诗歌、音乐这些常见的艺术类别就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艺术类视频播放量超2.1万亿,点赞量超660亿。青少年浏览、点赞、分享这些艺术视频的过程,也是接受美育熏陶的过程。
对于美育资源不足的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学生来说,短视频成为很多孩子走进艺术大门的第一级台阶,不仅弥补了传统艺术教育空间和资源的局限性,让青少年足不出户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也降低了创造美、传播美的门槛,让青少年在参与模仿中激发艺术创作热情,从艺术的受体转变为艺术的创造者、参与者。2020年10月,云南省剑川县15个喜欢美术的孩子,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进行了3天互动学习后,创作了51幅画,并现场成展,而且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了直播。新的传播手段在打破传统美育空间和资源限制,助力青少年人文素养提升和艺术审美能力养成的积极作用值得期待。
当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成长所需的资源异常丰富而多元。加强和改进美育,要正视环境的深刻变化,善于利用好丰富的社会资源,消解线上和线下,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壁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