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反思:一分为二看待“噪声”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节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控制噪声的途径”,难点是“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其中对于“如何控制噪声”是社会的热点,应该借助本节课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另外,人们对于“噪声”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往往理解为噪声都是有害的,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需要进行控制。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化害为利,巧用噪声造福人类。
下面结合“噪声的控制与利用”,进行以下两方面的解析:
一、控制噪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4“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中的传播.
(3)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到声音.
问题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课本P51图2-4-5)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二、利用噪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1最后一自然段“利用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工人通过机器的噪声情况可以判断机器的工作是否正常;
2.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的噪声可以判断其运转情况。
三、百度搜素——“噪声的消除与利用”
噪声会使人失眠、血压升高、情绪烦躁和损害听力,但科学家却利用噪声为人类服务。英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噪声发声器,噪声被接收器接收后,经过转换器处理,就能将噪声产生的振动转化为电能...... .......
还可以利用噪声共振的原理驱蚊。利用噪声除草、测温、克敌等。
1.有源消声:
通常所采用的三种降噪措施,即在声源处降噪、在传播过程中降噪及在人耳处降噪,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积极主动地消除噪声,人们发明了“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它的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相差180°),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那抵消噪声的声音.实际采用的办法是:从噪声源本身着手,设法通过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的相位倒过来.由此看来,有源消声这一技术实际上是“以毒攻毒”.
2.利用噪声:
(1)噪声除草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这种噪声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2)噪声诊病
美妙、悦耳的音乐能治病,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噪声怎么能用于诊病呢?最近,科学家制成一种激光听力诊断装置,它由光源、噪声发生器和电脑测试器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它先由微型噪声发生器产生微弱短促的噪声,振动耳膜,然后微型电脑就会根据回声,把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生诊断.它测试迅速,不会损伤耳膜,没有痛感,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噪声测温法来探测人体的病灶.
(3)利用噪声发电
噪声是一种能量的污染,比如噪声达到160 dB的喷气式飞机,其声功率约为10000 W;噪声达140 dB的大型鼓风机,其声功率约为100 W。“聚沙可成塔”,这自然引起新能源开发者的兴趣。科学家发现人造铌酸锂具有在高频高温下将声能转变成电能的特殊功能。科学家还发现,当声波遇到屏障时,声能会转化为电能,英国的学者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鼓膜式声波接收器,将接收器与能够增大声能、集聚能量的共鸣器连接,当从共鸣器来的声能作用于声电转换器时,就能发出电来.看来,利用环境噪声发电已指日可待。
(4)利用噪声来制冷
大家都知道,电冰箱能制冷,但令人鼓舞的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制冷技术,即利用微弱的声振动来制冷的新技术,第一台样机已在美国试制成功。在一个结构异常简单,直径不足1 m的圆筒里叠放着几片起传热作用的玻璃纤维板,筒内充满氦气或其他气体。筒的一端封死,另一端用有弹性的隔膜密闭,隔膜上的一根导线与磁铁式音圈连接,形成一个微传声器,声波作用于隔膜,引起来回振动,进而改变筒内气体的压力。由于气体压缩时变热,膨胀时冷却,这样制冷就开始了,不难设想,今后的住宅、厂房等建筑物如能加以考虑这些因素,即可一举降伏噪声这一无形的祸害,为住宅、厂房等建筑物降温消暑。
(5)利用噪声除尘
美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功率为2 kW的除尘报警器,它能发出频率2000 Hz、声强为160 dB的噪声,这种装置可以用于烟囱除尘,控制高温、高压、高腐蚀环境中的尘粒和大气污染。
(6)利用噪声克敌
利用噪音还可以制服顽敌,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音弹”,能在爆炸间释放出大量噪音波,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