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说说陈独秀《觉醒年代》无疑...

从《觉醒年代》说说陈独秀

《觉醒年代》无疑是数十年来最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没有之一,无与伦比。如果你关注民国史与中共党史,如果你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如果你欲一探新文化运动之来龙去脉,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地坐下来,把《觉醒年代》从头看到尾。
电视剧本着大事不虚,细节不拘的创作原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需要伟人也产生了伟人的时代与先知者群像,其中最生动感人、栩栩如生的莫过于于和伟饰演的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了。
陈独秀不仅是近代中国最早觉醒的革命者之一,而且至死,他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是一个真正的不忘初心、忧国忧民的社会主义者。
1932年10月,陈独秀最后一次被捕。1933年4月,江宁地方法院开庭审理陈独秀“危害民国”一案,当法官宣布开庭后,陈独秀镇静自若,面带笑容向旁听席的各界人士颔首致意,随后,陈独秀在自辩中,严正声明自己只是反对政府而不是反对国家,如果把国家和政府混为一谈,那又何必摒弃法国路易十六的“朕即国家”之说呢?
此后,陈独秀于1934年7月至1937年8月的3年多时间里,在江苏第一监狱即老虎桥监狱服刑。国民党当局为之修缮了优待室,不仅提供了良好的食宿与阅读写作条件,还允许亲友探视与记者采访。陈独秀则以高度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实践了研究室与与监狱结合的理论。在狱中撰写了著作《孔子与中国》、《老子考略》等及学术论文与政论文数十篇。此外,还写下了诗歌《金粉泪》56首,1936至1937年间被汪原放探监时携出,但未传播,甚是可惜。
其中有:“放弃燕云战马豪,胡儿醉梦倚天骄。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自来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照眼明。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等佳作,字字句句,抒发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抱负,也表明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意志。
陈独秀于1937年8月23日出狱,他拒绝了来自国民党中统局与周佛海“低调俱乐部”的引诱和拉拢,此外如丁默邨想把他接到党部招待所,胡适、张伯苓想要他进国防参议会,托派想让他回上海重振声威,一家美国公司想出钱让陈独秀写自传,蒋介石以为人才难得,想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部长,甚至还想给陈独秀一大笔经费让他再组一个政党……但这些都被陈独秀一一拒绝了,
可以说在威胁利诱面前,陈独秀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说他清醒,不仅指他对中国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与国民政府的虚伪民主有深刻的体会,就是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斯大林也有自己的深刻独到的认识,虽然大革命失败后,他曾对斯大林拿他做替罪羊十分不满,然而,从1932年被捕入狱开始,随着政治风雨的洗涤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陈独秀对斯大林的认识已超越个人的恩怨,上升到一个理性阶段。
起初,陈独秀只是注意到,自从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随着联共(布)党内斗争的不断激化,斯大林个人独裁现象在日渐加强。他认为,这与十月革命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陈独秀认为: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抛弃了民主,选择了独裁,乃至“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抵制资产阶级民主的门面语而已。
陈独秀晚年对斯大林问题的探讨,是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的对外政策等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的。对于一个居于乡村陋舍、重病缠身的六旬老人来说,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如此见解,确实令人惊叹!
陈独秀不仅是个民主的斗士。他一生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直至晚年仍然关心着民主、自由的命运。
陈独秀也是个至死不渝的爱国者。他一生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年逾花甲仍然牵挂着被日寇铁蹄践踏下的中国将走向何方?
从1915年开始创办《新青年》,陈独秀便成为中国思想界独领风骚的人物。是他,张起“民主”、“科学”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明星;是他,鼓动革命风潮,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还是他,以推翻黑暗统治为己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五任总书记;又是他,在对斯大林派失望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托派领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他向世人宣布:“今后不再属于任何党派。”
陈独秀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曾这样表白自己的原则:
“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
陈独秀也是一个坦荡率真之人。
鲁迅曾作过这样生动的比喻:“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是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陈独秀是一个刚直不阿之人。
章士钊曾如此评价他:“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回头之草不啮,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
正是陈独秀这些鲜明独特的个性和跌宕起伏的经历,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吸引着人们来探究他的生平,领略他的风采,感悟他的精神。
感谢《觉醒年代》,比较真实地还原了陈独秀英雄豪杰与先知先觉者的本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