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及其发达的水利文明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

    图片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审,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7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这代表了良渚文明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得到了举世公认。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良渚的考古工作、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只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良渚古城遗址因最早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而命名。良渚古城拥有成熟而复杂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古城规模超过6平方公里,远超于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都城遗址。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年代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正如中国学者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时指出的,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距今5300年-4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或良渚文明最盛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同时期的埃及文明,因此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将良渚文明称之为“广域王权国家”。

良渚文明这样的广域国家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稻作经济基础上。包括环太湖流域在内的长江流域在良渚文化以前的生业都长期以狩猎—采集为主,即使稻作农业出现后也只是这种经济的补充。只有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明的先民的生业才开始以稻作经济为主,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也开始变为以养猪为特色的家畜饲养业,养猪业的饲料来源也很大程度是要依赖稻作农业的。在良渚古城莫角山之东曾发现堆积有上万公斤炭化稻谷的储粮窖穴,经过计量换算,储藏的稻米在未被炭化之前的总重约达13吨。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内发现多处古稻田遗址,其中茅山遗址古稻田的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经过规划和修整,拥有整齐的田埂、道路和灌溉系统。良渚文明稻作农业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对世界各地稻作农业作比较研究的学者发现,良渚文化在稻作农业上的成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乃至世界范围同时期文化中都是具有唯一性和先进性的。良渚文化稻作农业的高度发达使得农产品出现剩余,为以制作精美玉器为代表的专业化手工业、高度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墓葬等级制度、凝聚统一的巫觋信仰、神王合一的权力体系、“城乡分野”的城市化提供了经济支撑。良渚文明稻作农业的发达又系于其发达的农田灌溉和复杂的水利系统等水利成就。

良渚古城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城市系统建构,更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庞大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城址与水坝工程的土石方量经考古人员统计测算,发现已达到1005万立方米,该体积几乎是埃及胡夫金字塔(距今4600年-4500年)石土方量504万立方米的两倍,展现了良渚社会具有大型工程的组织管理能力。良渚人精心构建的水利工程不仅仅用于农田灌溉,同时还具备治理河流、水上运输、防范台风带来的巨量降水对城址的威胁等功能。

在良渚古城北部的大遮山南麓由一系列人工修建的堤坝组成的“高坝系统”和“低坝系统”,这样高、低两级共11处水坝,完美利用了地形和自然山体,不仅能挡住山洪,保护良渚古城,还能把水流收集起来,形成东西两个地势较高的水库,有人计算在暴雨时节蓄水量可达6000多万立方米(约4个西湖),可阻挡该地区百年一遇的降水量。流经良渚古城的水系是东苕溪,东苕溪是从这些山里发源的, 良渚人利用精心为城市选址和设计巧妙的堤坝系统,使得东苕溪水系的水流和1430平方公里的降水从良渚古城南边向东流走,汇入太湖。这样即便有很大的降水,对良渚古城构成的威胁都不是很大。

良渚古城的水坝建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坝建筑,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其堤坝材料是良渚人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发明,就是用草茎包裹了泥块做成“草包”,学名为“草裹泥”,这种技术使用现代工程师发现的“加筋土”技术,即在泥中掺草,能让土体内部的摩擦力和抗拉强度都得到加强,可谓当时世界上的水利工程奇迹。此外良渚人修建这些坝不全是为了保护良渚城。良渚古城筑城的很多材料,除了草裹泥之外,还有一种很关键的材料就是石材。良渚古城周边是没有石材的,它们都是从深山里面运输来的。如何运出来?良渚人就是通过高低坝水利系统,把水位抬高,然后从深山里把石材、木材、竹材等放到水里,通过翻坝的形式运下山来。良渚古城城墙底下都是由石头铺垫的,很可能是从不同的山区同时通过这样一套水利工程,运输山里采集的石材集中到良渚古城进行修筑造成的。

进行史前治水考古研究的学者刘建国发现,良渚人修建这么宏大的防控洪体系水利工程,治理了52平方公里的流域,使它以及良渚古城周边一共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变成了良田,良渚人利用它耕种水稻,可能还有水产养殖等,还利用这些水利设施实现运输功能,还能防止台风登陆产生的特大的降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与古城周边及城内水网相互连通,发挥着防洪、运输、调水、灌溉等功能,从而使得良渚文明延续兴盛了1000余年。正因为此,良渚文明可以称之为发达的水利文明。良渚人精妙的治水智慧与超强的水利工程设计、组织、实施能力,造就了可比肩五千年前其他世界古老文明的辉煌良渚文明。(李志鹏)

(0)

相关推荐